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黑笑小說丨東野圭吾敗筆》

這本小說有幾篇都幾爛尾,例如《奇跡美照》《不笑的男人》《臨界家庭》《灰姑娘白夜行》《跟縱狂入門》,都是想黑色幽默卻完全失敗,有種看不下去的感覺,反而小說開初幾篇,包括《過去的人》對於想發作家夢的中年男及年青人異想天開的描寫維肖維妙,生活中也不乏這種人,所以特別容易有共鳴。 中段小說大部份以藥物去諷刺日本社會的家庭及情侶關係的奇怪之處,想像荒誕卻又成功地放大了許多現代日本社會的怪誕之處,寫得不錯,雖然不至於十分有趣,閱完覺得東野老師的搞笑本領平平,還是偵探佈局比較適合他。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依賴理論 Dependency Theory的對與錯?》

本章的題目為《The Latin American Conundrum》,是本書最精彩的一章,作者嘗試探討許多人心中一直存在的疑問,為甚麼南美國家的發展會落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亞洲國家或中國呢?究竟依賴理論對於這個結果的解讀又是否準確呢?

作者首先解釋一個結構性的衰落,由於生產力問題,導致他國出口商品便宜,本國的貨品缺乏競爭力,在貿易上無法提高GDP,反而愈來愈貴,而且利潤大多被monopolistic industrial firms佔有。依賴理論者認為,窮的國家之所以窮是因為別國的操弄,與本國能力無關,because others are rich, rather than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更有論者認為資源豐富的國家要成功不假外求,與生產力及技術無關,所以只要善用地大物博的優勢可解決問題。

事實上這個依賴理論無法解釋南美經濟落後的原因,只是將責任歸於已發展國家的壟斷與剝削,事實上依賴理論不適用於亞洲國家,即表示有些類似背景的國家並沒有像南美一樣陷入衰落的迴圈中,即使同為南美國家,智利的命運也優於巴西阿根廷等國。第二,外國投資亦可為本國帶來the creation of value in the host country in the form of jobs, demand for inputs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再者,論者常以為南美國家無還手之力任由擺佈,事實上,商品價格不是一直向下,而是有景氣循環,而統治者亦有能力甚至經常regulated foreign capital以調控經濟,比人操弄這個說法不成立。加上外資對於本土市場的發展十分重要,所以依賴理論站不住腳,反而作者指出南美國家是most protected in the world for most of its history,與別國無尤。學者Coatsworth及Williamson研究發現關稅愈高,發展愈慢,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所謂政變大部都係內在因素推動,外國勢力的干預只限於小國,大國如巴西阿根廷多數由於internally generated。

有論者指出南美文化是一種Hedgehog culture,保守抗拒變革,重視階級及家庭,傾向集權的管治方式,與歐美文化不同。作者不同意原因在於智利也成功發展經濟,南美各國發展亦不同,加上移民令南美國家存在其他來自歐亞的人,屬於這種文化的西班牙也成功民主改革轉型,所以文化層面解釋力有限,無法區別拉美國家的發展軌跡。

接著,不少學習認為是政策錯誤或制度問題,例如labour markets, banking system, legal systems and machinery的問題令政府無法調節經濟或作出正確決定,涉及產權分配及如何管控經濟發展。有學者亦認為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幾個因素影響經濟發展的結果,例如Rosemary Thorp認為interplay between institutions, geography and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s, institution-building決定了政權有多少能力在面對經濟問題時對症下藥 the capacity to change,Stanley Engerman and Kenneth Sokoloff則認為地理因素有重要,南美國家種植的農作物多數favored the formation of large plantations,相反加拿大美國favoured mixed farming with no economies of scale,令社會發展相對平等。Coatsworth則認為costly political conflicts令政策無法有效推行,變相令inequality問題更加嚴重,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作者認為這些分析均有部份道理,但並非宿命而不可解決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難以一概而論,必須逐個國家分析。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智利模式的啟示?》

作者在第8章討論不少人都很關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就是為甚麼南美的國家發展路徑相差這麼大,特別是智利如何擺脫南美的發展迴圈去形成自己獨有的路徑,

為甚麼智利可以成功?

作者認為第一個理由是effective economic policies,市場和國家的分工明確,市場有利成長,民主有利管治。第二個理由是政治上有broad political consensus,在Pinochet同意因公投失利後交出權力,成功凝聚共識令政治相對穩定。第三個理由是relatively solid institutions,包括公務員及法庭,相比其他南美國家有long tradi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rule of law,加上教育程度高,相對容易發展經濟,這套論述比較接近modernization theory。

為甚麼巴西會失敗?

作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巴西政局不穩,加上債務危機,政權轉型不太順利,加上federal democracy is inevitably slow and complex,地理面積太大難於管理、改革及發展delegative democracy,總統政令難以有效地由上而下傳達。最奇怪的是巴西政制是less-populated remote areas to be over-represented,導致聯邦政府相對較議會權力薄弱,elected state governors and mayors權力比較大,擁有devolution of power and money但責任相對較輕,令國家行政方面的力量較弱勢。有一屆政府曾經中止聯邦政府給州政府的貸款以減輕外債,因為州政府多不償還貸款造成壞賬。

前總統Cardoso讓貨幣貶值,然後開始macroeconomic policies,包括浮動匯率,減少公共開支填字,進行退休金改革,減少政府部門支出,及後Lula亦繼續改革,可惜效果好壞參半,但作者認同巴西政府的努力,沒有批評太多。



《民粹的委內瑞拉為甚麼成功發展經濟?》

第七章題為The Populist Challenge,作者從個別國家歷史出發,先說委內瑞拉,討論石油詛咒,作者指出石油國家往往欠缺財政紀律,更大問題是政治方面,因為民眾往往因為國家資源豐富而反對austerity measures or economic reforms。

作者認為委內瑞拉之所以可以發展出獨特的經濟模式,在於時勢使然,spectacular rise in the oil price再加上war in Iraq and rising demand in China and India,導致委國可以利用石油致富,發展出所謂twenty-first-century socialism,其內容是利用石油利潤大幅增加公共開支,加上軍方支持及古巴的政治合作,provided specialist help in the form of doctors, sports trainers and literacy teachers,令委國可以由一個民主國家過渡成為一個專制政權去改善社會福利。

《華盛頓共識的歷史評價公道嗎?》

這一章是我認為全書最重要的一章,題為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傳統評論會認為這個共識美國作為支配歐洲和拉丁美洲經濟的手段,甚至老一輩亦會認為這是討論民主制度能否為為經濟帶來好處的其中一個著名論據,認為假如跟美國的震盪療法方式會導致許多經濟問題,反過來證實了中國模式的漸進主義是可行的,失落十年的日本及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均是例證。

作者在這章問的問題是,to what extent, if any, the criticism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re true?及"Why it happened and Who or what was to blame?"

作者以阿根廷為例,指出Convertibility其實是阿根廷的產物,與其說是華盛頓共識的問題,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要看該國家當時面對甚麼經濟情況,或是產業結構、銀行體系能否有效抵禦外來經濟環境的變化,明顯地阿根廷是失敗的,因為銀行爆煲,政府選擇state intervention and protectionism卻未能奏效,許多時候政府會在失業率高時大量招聘公務員改善失業問題,卻大幅增加國家開支,變成a vast employment agency,造成hyperinflation。

阿根廷前財長Domingo Cavallo第一次選擇Peso與美元掛勾及私有化帶來短暫的經濟成功,但同一時間loose fiscal policy令外債增加,作者認為最大問題不在於是否私有化,而在於財政紀律,阿根廷沒有notch up fiscal surpluses in good times so that it could safely increase spending in bad times,好天斬埋落雨柴,加上lack of policy flexibility,導致經濟環境一轉變就難以應對,之後美元升值,商品價格出口回落,官員卻不願貨幣貶值影響政府支持度 ,Domingo Cavallo曾經嘗試一半掛勾美元一半掛勾歐元,再用退休金及銀行托市最後都難以力挽狂瀾,IMF承認責任在於沒有及早逼使阿根廷adopt a responsible fiscal policy,不應該胡亂借錢去助阿根廷托住貨幣局。

及後有人認為阿根廷經濟復甦理由在於沒有聽從IMF的建議,所以認為不跟美國的制度才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成功之路。事實上,作者認為華盛頓共識只是一般財政管理常識,阿根廷及後亦採取一個relatively tight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去穩定匯價及通脹,加上商品市場的運氣回來,令阿根廷出口得以回復。作者認為fiscal policy及exchange-rate regime的矛盾是問題的主因,高通脹令改革或長遠財政計劃更加難以執行,destroys the possibility of financial planning。要解決阿根廷通脹問題,作者開了幾張藥方,第一是macroeconomic stability,減少state-led protectionism改以出口主導取代傾斜性的工業政策及控制國家fiscal deficits,reforming the role of state and promoting the role of markets。為甚麼私有化總是難以推行,作者認為因為一開始的利處只是thinly spread to consumers and taxpayers,導致 failed to establish effective, and profession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natural monopolies,另一個問題是過份保護勞工權益,導致生產力不足,難以改善效率問題。作者認為私有化的確增加貧富差距,但對於窮國家而言faster growth比redistribution in cutting poverty and inequality更值得優先處理,低通脹及便宜的入口的經濟環境可減低貧富差距。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為甚麼南美政權改革往往失敗告終?》

作者在第5章嘗試解答許多人對於南美國家的一個疑問,就是為甚麼經濟總是有問題,而改革者的嘗試往往以失敗收場?相比亞洲的專制政權,南美元首在處理經濟問題上有甚麼特色?

作者認為南美國家在20世紀初期的政治局勢大多是受國內軍方力量,不斷出現政變及反政變的行動,作者歸納各國的發展經過後認為專制政權常以NATIONAL SECURITY DOCTRINE為由發動政變或衝突,很多人認為是美國策劃的,但事實上作者認為是一個home-grown products,是統治者為鞏固統治消滅異己以反共為名而發動的政治、經濟及軍事的全面鬥爭。

作者分析南美各軍事政權後提出一個"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的政權概念,指一個由highly oligopolised and internationalised bourgeoisie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是local business magnates and multinational firms形成的利益階層,凌駕農民及工人階級的利益,以政治秩序及經濟穩定為目標而傾向大財團,經濟政策方面由交由保守的官僚conservative technocrats負責,或會壓制工運或減薪以穩定經濟,大財團害怕共產民粹的左翼政權,自然傾向專制政權獲取保護。

在經濟政策方面與亞洲各國的發展路徑不同,南美政權不太重視出口,專注內需,與當時亞洲各國主力出口商品形成對比,面對經濟問題,南美政權的改革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反對,例如地主等,成效不彰,往往用印紙幣方式增發貨幣供應解決問題,導致惡性通脹而貨幣貶值,不專注改善生產力更加令通脹問題嚴重,企業往往游說統治者給予利益而不將資源投放在生產上。具體操作是當經濟問題出現,統治者操縱匯率去增強本國貨幣或者傾斜向對自己有利的財團裡,導致導污及資源錯配,經濟問題惡化,無法對症下藥。

本來30年代時南美各國專制政權強勢,但70年代開始慢慢轉向民主,作者好奇當中的原因,認為有幾個因素促成專制政權瓦解,第一是美國雖然干預內政但開始注意人權,第二西班牙民主化帶動南美浪潮,但作者認為最重要原因是專制政體無法面對經濟考驗。不少人認為專制政權力量可以凌駕阻礙改革的保守力量而發展經濟,但事實卻是回天乏術,理由是專制政體多受軍方影響,而軍方傾向大財團,也是既得利益的一部份,因為軍方部份會營商或得到補貼,令改革難度增加。

作者認為智利相對較成功改革,理由是Pinochet權力可以克制反對力量,加上重用civilian liberal economists,較少inter-service rivalry and politicisation,所以相對有自主性進行改革。在南美新一輪民主化中,南美各國軍方都意識到經濟問題難以解決,開始願意向民選政治過渡,作者認為部份國家經濟問題源於國家對在經濟方面的角色太重,而且沒有在關鍵時刻發展生產力去進行出口貿易,經濟決策錯誤,導致生產力低下,加上突如其來的國際形勢變化或國內企業財務問題,加上統治者只透過補貼或援助問題企業,不停舉債渡日,無助解決經濟問題,進一步加劇南美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差距。當中最失敗是作者提到José Alfredo Martínez de Hoz,1976年至1983年的經濟部長,嘗試取消所有補貼,開放阿根廷市場,取消對銀行檢查,由國家承擔壞賬,令外債大幅增加,當公司破產時由政府國有化產業,導致政府開支及債務上升,最終一步步導致阿根廷違約。






《為甚麼南美難以組成歐盟去發展經濟?》

作者在最後一章總結全書,發問究竟為甚麼美國和美洲國家難以組成一個像歐盟那樣緊密的經濟聯盟,首先梳理歷史,美國和墨西哥一樣也是北富於南,作者認為美國不是真心地希望組成一個聯盟,而家選擇性地不批准的人口流動,反而要求歐盟批准土耳其加入,因此美洲國家也同樣地不開放能源產業,導致無法組成一個自由貿易區。

究其原因,作者提出沒有long history of inter-state wars及國家之間遙遠的距離是阻礙一體化的主要原因,美洲國家傾向不會削弱自己國家的主權去換取經濟利益,擔心文化,政治及經濟方面外國的侵略,面對中國及印度的崛起,美洲國家的昂貴交通成本判弱了貿易方面的競爭力。

作者不同意資源是一個發展的詛咒,事實上,Australia, Canada, Finland and Sweden亦是以天然資源作為出口主力去發展經濟,重點不是發展甚麼或有甚麼經濟優勢而是如何發展,因為配合改善科技的措享,原材料出口的經濟會變符合成本效益,生產力更高,資源詛咒最大問題在於政府沒有在價格高時徵更多稅去投放教育及生產技術的發展,導致落後於其他國家。

循其歷史,作者發展區域融合從來不是美洲國家統治者的priority,對他們來說更加重要的是nation-building及鞏固國家的版圖,事實上由於四分五裂及地理因素,統治者多年來都將焦點放在如何控制這些零碎的領土,而不輕易放讓主權促成經濟融合。

委內瑞拉曾經以石油補貼其他國家以取代自由貿易區的影響力,利用政治勢力去發展一種區域聯盟,但成效不大,但作者認為將來融合是一個世界大勢,因為只有融合才可以有效國家生產力及發展經濟。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美國在美洲政權更替的角色是甚麼?》

第四章題目是《Cold War and R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eft Rejecct Democracy》,本章嘗試從中美洲國家角度剖析美國在中美洲歷史上的角色如何影響當地的政治制度變化。作者先從瓜地馬拉說起,講述美國政府基於United Fruit Company的商業利益而暗中推翻瓜地馬拉總統Jacobo Arbenz,這個政變成功後美國的外交方針結合軍事行動均演變出一套"adopt regime change as their standard response to perceived communist threats"的策略。

作者指出美國立國後一直希望prevent European involvement in the Americas同時又想expand their own territory across North America,所以加勒比海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以往德國William II等歐洲國家都嘗試搶奪中美,由於反共產的顧慮,美國有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提倡the exercise of an international police power,由1898年至1934年在9個美洲國家策動30場軍事政變,美洲國家與之抗衡的思想是Calvo Doctrine 卡爾沃主義,認為本國的外資企業或外國沒有權利去更改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或者規則。

作者之後分析古巴,由卡斯楚的革命開始,思考古巴的政治演變,他認為反美親蘇的古巴目的是render permanent his revolution and his personal control over his country,因此共產制度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他亦指出古巴的成功抗衡美國不只是由於卡斯楚的革命力量足以達成的,更有賴“a broad range of alliances with groups of middle-class professionals, the churches, labour unions, and various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s“。作者同意古巴的醫療水平及發展指數很高,但central planning亦為古巴發展帶來隱憂,新統治者嘗試透過發展經濟去維持政權的穩定,將古巴由製糖經濟轉型向旅遊業及能源方向發展,不知道能否維持專制統治方式還是向民主政制過渡。

作者認為中美洲國家政治家雖然有部份成功建立勢力,但錯(flaws)在會mythologised rewriting of history,更重要的是有種為革命而革命的傾向,"the voluntarism of a self-appointed revolutionary elite and a murderous militarism would thus come to substitute for any missing political conditions",無風亦可起浪,因為革命是一個目的不是達成目標的工具,結果導致美國會支持極權去對抗共產,而中美的共產政權又會與其他反美的民族專制國家結盟互相對抗,最後雙方都各自在政局不穩的國家去輸出革命“exporting the revolution as a way to defend it on his island",但作者亦同意木必先腐而後蟲生,outside intervention不只是美國專利,中美洲共產國家亦會在政治上干預附近國家以獲取政治利益。

接著作者繼續討論美國在中美洲國家政權更替中的角色,又以尼加拉瓜為例講述獲得蘇聯及古巴援助的反美政權Daniel Ortega與美國援助的康特拉Contras之間的游擊戰如何發展,直到今日Ortega落選又再當選尼加拉瓜總統與美國繼續敵對。

作者再講述美國因為對巴拿馬政權的不滿而出兵推翻Noriega將軍,而Noriega年少時曾於台灣接受反共的軍事訓練,跟美國大使館的線人巴西總統泰梅爾一樣,諾先生曾經是中情局線人,他協助美國打擊中美毒品市場,同時將古柯鹼進口美國,靠販毒財富購買軍武,與古巴交易,賣出許多巴拿馬護照,甚至將美國的機密售予蘇聯,最後更鼓動人民進行反美示威,最後被美國「正義之師」推翻。

綜上所述,美國因反共及國家地緣政治利益而干涉中美洲國家內政,長期與蘇聯等共產國家的意識型態抗衡,令許多中美洲國家在專制與民選政權之間搖擺動盪。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湖邊凶殺案》東野圭吾

這宗湖邊凶殺案,東野圭吾有別於一般偵查凶殺案的處理,反而去描繪一群家長如何去掩飾一宗凶殺案,背後的社會議題是不擇手段為子女讀名校的犧牲,家長服食藥物和其他家長進行性愛派對,甚至與學校老師進行性交易以提高子女入學的機會之後卻道貌岸然的教子女力爭上游,最後子女們殺害主角的助手,其他家長為掩飾這件事合謀將罪名嫁給主角妻子,掩飾背後的利益活動。

假如不參與這個陰謀又會斷送子女前程,一切看似理所當然卻又毫無仁義道德,主角比較矛盾,看見自己情婦慘遭毒手卻又要處理妻子的殺人嫌疑,最後發現兇手竟然是自己的兒子,每個角色都是邪惡卻又有種望子成龍的盲目,與一開始3個家庭的家長教導子女努力學習完全相反,最後故事沒有揭曉究竟棄屍滅口這個方法是否成功,子女們是否可以繼續入讀名校在社會往上爬,留下思考的空間。

《偵探俱樂部》東野圭吾

《偵探俱樂部》有5篇短篇小說,其中一個故事是有關大學教授女兒設局殺害姊姊及知道自己並非教授親女的設局案,設局兇手殺人後再自殺,其實都是兩宗謀殺案,目的是為了主角的遺產及嫉妒姊姊得到父親的愛,這篇設局不錯,兇手比較出人意表,以為是女兒與助理偷情其實是跟家庭醫生暗通款曲。

另一篇是兩位人妻設局殺害得知自己外遇的丈夫及無能的丈夫,來掩飾自己偷情及得到丈夫的遺產,這篇的兩位兇手雖然天真,但最有趣味,兩位人妻無聊想出的死者行兇再自殺的佈局。

另一篇是妻子自殺殉情,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為了不想女兒傷心而嫁禍給妻子外遇對象的故事,但這個自殺事實對女兒造成的心理陰影值得策劃這個陰謀嗎?

另一篇是富翁聯同妻子外遇對象想殺妻卻被其他合謀者殺害,最後妻子查明真相,發現情夫竟然想設局殺害自己再偽裝成自殺,這個偷情的故事值得富翁不選擇離婚而動殺機嗎?

還有一篇是三個家族成員發現富翁自殺後想偽裝成他殺獲取遺產保險金,兇手是想偽裝成意外死亡的女婿,但這篇沒有交代為甚麼要選擇在宴會後動手,沒有解釋太多與死者之間的仇恨如何逼使兇手行兇。

5篇都是中產階層的命案,最令人質疑的是,作為一個中產以上的階層,假如痛恨對方,真的會選擇用設局殺人去結束一段關係或報仇嗎?乾脆離婚不就簡單俐落。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歷史筆記丨《為甚麼天皇可以復位而終結幕府推動明治維新?》

為甚麼天皇可以復位?日本直到近代幕末時代,德川幕府無法統治全國,亦有部份外樣大名Tozama Daimyo不太受控,最強大的4個分別為Satsuma, Chosu, Hizen及Tosa,他們各自亦因應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偏遠的藩屬相對改革的阻力比較少,在經濟方面的改革比較容易取得成功,相反德川幕府的改革因為法國支持中斷而無法完成。外國強迫日本開關更令日本幕府制度加速衰落,日本人認為征夷大將軍無法保護日本,轉而有尊王攘夷的思潮出現。

強藩敦促自藩參與政治,並發起擁護一橋德川家當主一橋慶喜的運動,與支持幕府權威再興的南紀派抗衡,及後出現了倡導幕府和朝廷協作的公武合體派,又出現了反對幕府、甚至主張武力推翻幕府的尊王攘夷派。

大政奉還使討幕失去名分,而德川家將作為政治中樞繼續掌握實權。以薩長同盟為首的討幕派對大政奉還這樣的內容有異議,決定策動政變實行王政復古,事件最終引發1968年的戊辰戰爭。討幕派在鳥羽伏見之戰戰勝德川軍,當時幕府軍共配備了94門大砲,比新政府軍的583門大砲少了很多,因而戰敗。

新政府擔心地方勢大仍然過大,決定廢除封建制度集權中央方便改革,革新日本的政治制度。將軍不再,政歸天皇,超過三百個大名放棄領地,以往同時具備領地與一級行政區功能的「藩」俱廢,改以新設「縣」取代;新政府按照地理分佈劃出超過三百個縣,建立中央集權導向的地方制度,雖然幕藩體制沒有被完全廢除,但在名義上已不再存在。

為甚麼可以廢藩置縣?因為西鄉隆盛認為「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對於薩摩藩來說是個沉重負擔」,「通過提供兵員,這一負擔可以由中央政府代為承擔,從而減輕薩摩藩的負擔。」,之後財政困難到連藩士們的俸祿都已經發不起的小藩們,接連提出了廢藩的申請,藩國的借款債務由新政府承擔,士族的俸祿也由新政府來支付。

東野圭吾 《手紙》- 殺人犯家屬的社會求生記?

睇完東野圭吾《手紙》呢本小說,故事冇咩偵探懸疑成份,一開始已經將殺人案既經過道白,大部份都是講述殺人犯的弟弟直貴之後的人生,講述他由失學失業無家可歸,到慢慢找到工作,找到宿舍,之後結識女伴,再被女伴的家人嫌棄,繼而想用懷孕方式成家立室但失敗,再之後轉換工作場所,娶妻生子,再與哥哥斷絕關係,最後到獄中向哥哥獻唱。

這一連串的經過,反映出在日本社會作為一個犯人家屬在就業、人際關係等不同社交圈子遇到的歧視,主角的想法亦受環境及上司社長等人的影響,最後去到死者家中慰問結束故事,中段有些沉悶,但由整個故事中可感受到日本社會關係的疏離與張力,界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相對香港,即係在東京都會,閒言閒語的破壞力亦比香港強大,鄰里之間的影響亦比香港深遠。書中主角一開始隱暪過去,嘗試努力面對社會,及後坦白過去,後來遇到上流社會又改為隱暪,甚至斷絕六親,兜兜轉轉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掙扎,亦要顧及下一代的成長環境與社會標籤。

在一個充滿標籤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比較穩定及可以預期,一旦出現異類例如殺人犯的近親,大家反而不懂得如何處理彼此的相處,進退維谷,作者在書寫這種社會矛盾方面掌握得不錯,令讀者好奇究竟主角最後會如何處理各種親密關係,例如戀人關係、夫妻關係、子女關係、兄弟關係,再擴而殺人犯家屬與被害人家屬的關係、同事關係、室友關係及社區關係等,代入這些角色衝突是週末閱讀的一個不錯體驗。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為甚麼日本單身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最近睇左本有關日本社會的研究,探討一下結婚的問題,書中列舉了不少我覺得幾有趣的發現。


1. 日本社會的結婚意識很強,雖然結婚的人不斷減少,但大家潛意識都會覺得結婚比不結婚要好。
2. 未婚者的人數不斷增加,而結婚後不生子的人數亦增加,兩個因素加起來令生育率更加低,關鍵不是要增加夫妻願意多生一胎,而是如何令未婚者有結婚的可能。
3. 在成為自己心靈支柱的國際比較上,日本人主要是另一半,佔65.3%,另外兒女57.4%,反而歐洲國家的心靈支柱是兒女,只有瑞典有70%的心靈支柱是另一半。
4. 另外是考慮離婚的理由,日本男士會認為多數源於生活習慣的差異,女士則會透過生活習慣差異去包裝金錢問題這個離婚的主要原因。
5. 單身者的恩格爾系數比較,即是指單身的人為了彌補沒有伴侶的生活,會較為願意花錢在自己身上,透過吃喝玩樂去充實自己的生活,所以個人消費甚至是食物方面的消費會比較高,有強烈的消費意識及品味去培養出成就感。
6. 研究調查亦指出人工高低其實跟結婚與否的關係不大,但大多數人都會將自己無法結婚的理由歸因於經濟問題,事實上即使人工愈高也不代表結婚的可能性愈大,中等收入相對而言的結婚數字最高。作者指出,要令一個男性有結婚的願意,必然是有某種因素令男性放棄經濟上的自由而結婚,而女士方面,則必須男士在經濟上提供的餘裕可以讓女士放棄目前的社會關係乎會考慮結婚,兩者最後都是金錢上的取捨。
7. 大部份日本男性都希望和年紀細自己很多的女士結婚,而實際上男士們都是和自己年紀相若的女士結婚,反映出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落差亦影響日本男性對於擇偶的看法而令他們持續單身。
8. 日本的愛情觀大部份都強調需要告白,其他國家則沒有這個傳統。

總的來說,社會上許多關於應否結婚的討論,都是在於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或者婚後有沒有自由這兩個討論,之所有如此對立的論點,某種度上是因為結婚是一種自古流傳的社會規範,如果不依從就會出現失範,雙方都會說服對方結婚/不結婚是最好的決定,再批評另一方的想法落伍或強顏歡笑,其實最重要的是尊重每個人生的選擇,即便是結婚,也不一定每對夫婦都會相敬如賓,正如單身者也不一樣每位都是現充,選擇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將你的選擇好好地經營下去,往後的過程比起選擇重要,這樣才不會後悔選擇了不婚或結婚的人生。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為甚麼印尼會發生排華大屠殺?》

最近對印尼呢個國家有興趣,源於買左個黃金糕,於是借了一本講關於大屠殺的書本,與一套印尼電影《沉默之像》平行對讀。

電影是一名講述男子,他的哥哥在大屠殺中慘被判為共產黨中殺害,他以視光師身份走訪各地幫人配眼鏡,在配眼鏡的過程中他以問答形式訪問他的父母親友,富翁,村落領袖,其他村民究竟如何看待這次屠殺事件,部份情緒激動,部份人表示內疚,大家其實都不太清楚為甚麼共產黨人就應該被屠殺,甚至連死者是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也是一個疑問,可能只是看對方不順眼或有衝突就借機屠殺。

書本亦指出,整個事件是一個imagined evil,是統治者有意將部份反對者或普通人打成共產黨人然後製造分化,有殺錯冇放過,結果變成像赤柬一樣的事件,共有150萬至300萬人非正常死亡,約佔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於印尼大屠殺,學者估計亦有50萬至100萬人,有軍方人士估計約有300萬人喪生。

造成是次大屠殺的原因,作者在書中指出方法是screening, silencing and terror,以大學為例,不准談政治,自我審查,拒絕研究撥款或者強制性上Pancasila建國原則的政治思想課,導致日後年輕人有種對共產黨人根深蒂固的仇恨,令大屠殺事件變得合理化,死者無從沉冤得雪。

電影及書本內分析大屠殺為何會發生,講述因政治目的或個人仇恨而發起任何政治事件的過程,除此以外,兩者亦有追問究竟後人如何在理解這次事件,或這件事對於他們的影響,書中指出幾種人民對待大屠殺事件的情緒,撇除某些依然相信共產黨人十惡不赦的看法,有些人會感到一絲內疚(early criticism, justification and a mild sense of guilt),有些會認為如果他不妥協參與或將無法存活,逼不得已才參與屠殺(“who knows what the commies would have done to us if they had won, minimize the extent of the massacres”),但亦有人會選擇失憶,說記不起不清楚當時的事情,企圖淡化這段過去。

電影中其中一名受訪者反問,追問這一切的原因,再執著過去製造分化或煽動大家的情緒有意思嗎?還不如忘記過去活好現在吧,這種看法令主角側目,好像只有他一個人執迷不悟,孤獨地留在過去陰魂不散。書中亦指出這次事件,學術界的心理學家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他們決定了測試被捕者是否共產黨人,決定他們屬於那一個類別的罪犯,呼應了福柯分析所提及的biopower概念,科學變成政治工具去執行處決,甚至作者訪問一些仍然在生的學者有關當日的屠殺事件的角色時,學者均支吾以對,掌握知識的未必明白人權或生命的可貴。

回顧歷史,有赤柬屠殺,亦有印尼反共屠殺,屠殺的對象都是與當權者政治理念相背的人,甚至書中亦指出美國澳洲亦有參與印尼大屠殺,協助印尼政府進行文宣工作,某種度上反映出政治理念凌駕於人民生命的價值,為了清除異己,就要某些事不關己的人家破人亡,慘遭連坐,姓資姓共亦不是重點,重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鬥爭背後,總是埋藏著家家戶戶的白骨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