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石澤良昭

作者是日本第13代上智大學校長,這本表面講東南亞的歷史書,其實標題有誤,只是一本講柬埔寨歷史的書,根本不是講述多文明的史書。作者在書中不斷強柬埔寨是一個很好的居住地,很容易耕作,風調雨順,而他特別針對吳哥王朝進行研究,認為當時之所以會興建大量寺廟,有吳哥窟的出現,是由於統治者大部份都是一代就終結,沒有出現中國歷史的世代傳承,所以統治者都會以宗教儀式提升自己的管治威信,特別是統治基礎薄弱的時候。
相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首都人口,中國宋代開封有40萬人,日本京都18萬人,吳哥卻有20萬,作者認為是農業發達的緣故,可是提供大量糧食及支持寺廟的建設,而吳哥王朝的特點是沒有派軍隊遠征,所以比較自成一角。由於國家君主重視開發寺廟,導致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落在技術開發之上,專制保守主義思潮亦令許多錢財落在興建皇宮及寺廟上。
吳哥王朝在600年內出現了26位君主,輝煌時期,可以在乾季供應一年一作,他們的國廟建築群亦象徵了他們的世界觀,有高山、大海等,版圖最大可達泰國、寮國、越南及馬來半島,是工業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比較特別的是,他們的君主愛轉換住所,以征戰平定地方軍事勢力,同時在各地村落建立結合自己權力的精靈信仰,是種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當時出現職業組織為分工的行政體系,但盛極而衰,過度開發水利建設導致農業經濟衰敗而滅亡。


本書最奇怪的地方,是作者認為這段歷史並不是一般的進化論式的發展史,而是自我成長歷史、精神文化深化史,我不明白究竟係咩意思,甚至他強調吳哥歷史並不是線性發展的歷史敘述,耐人尋味,歷史有曲線發展嗎?還是他指的是吳哥歷史是王朝的循環更替,所以不是線性?要是這樣,也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只是他用一些奇怪語言去突顯吳哥的歷史,最後他更表示應該學習東南亞人民對於天氣的感知理解,不知所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