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Yanis Varoufakis - 經濟學家

He argues that the global economy since the 1970s can be viewed as being built around the financing of the twin deficits of the United States – its trade deficit and government deficit. 

Varoufakis argu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powered the global economy by consuming the export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en the surpluses flowed back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going to institutions on Wall Street or being used to buy U.S. Treasury debt. 

He suggests the recycling back to the U.S. happened naturally due to the status of the dollar as the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and because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U.S. corporations and returns on Wall Street. However, when the U.S. economy and banking system faltered in 2008, the United States' ability to consume vast quantities of imports decreased, and investing in Wall Street became a much less inviting prospect, so the system seized up. 

This explains why the 2008 recession was felt so heavily around the world. The metaphor of the Minotaur is used as Varoufakis characterizes the flows back to the U.S. as a "tribute" to a great power.

Alfred Stieglitz 現代攝影之父

他對美國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歐洲的現代藝術是他首先介紹到美國的,例如畢加索和馬蒂斯。並且他通過展覽,畫廊和雜誌,大大提升了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的地位。在他年輕的時候,攝影只是被認為是一種有錢人的玩具或者一種新的新聞報導工具。而在他晚年,攝影已經被公認為一種現代藝術形式,能和繪畫或雕塑平起平坐。這一點很大程度要歸功於他。

Claus Offe -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

In the article "A Basic Income for All", published as a response to a text by Philippe Van Parijs in Boston Review, Offe clarifies some of his thoughts about the universal basic income and how to get there.

He starts off by saying that he agrees with Van Parijs that basic income clearly is a "morally attractive arrangement" and also think that Van Parijs provides a "normatively compelling argument for it in terms of real freedom and social justice". But then directly moves on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 many people, both elites and non-elites, seem reluctant or even against the idea of 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He argues that one way of looking at this is to acknowledge that certain groups may well have legitimate or rational reasons to fear the introduction of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Employers may, for example, fear that their control over the workers may be weakened.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may also fear that the "moral underpinnings of a social order" will be substantially weakened, that is the idea that everyone should work, employed or self-employed, in order to have a legitimate right to a living income. There is also the fear, he notes, that the tax will be too high.

Taking these fears into account Offe suggests that the basic income implementation should be "governed by principles of gradualism and reversibility".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basic income implementation as "before" and "after" he thinks it is better to think conceptualize and promote the system change in the dynamic terms of less and more. One way of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universal basic income, according to Offe, could be to expand the list of groups, conditions and activities that are recognized as legitimate for something like a basic income already today. In other words, try to create a system of "participation income" before the real basic income, as Tony Atkinson earlier proposed in the name of a "participation income.

2019年6月25日 星期二

《Notes on a Foreign Country: An American Abroad in a Post-American World》Suzy Hansen


呢本書係一個記者寫的,其實講述佢響土耳其居住的所見所聞。

作者由Ataturk開始講起,呢個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又叫凱末爾,殺左唔少庫德人,佢想建造一班新土耳其,過程中將其他文化滅絕左。佢同佢班養子養女透過改變歷史內容令到其他民族都以為自己文化係源於土耳其,甚至有本教科書叫Turkish History Thesis,同時大行西化,逆我者亡,所以作者認為土耳其文化其實係“liberalism in service of an authoritarian national project”,因此現代化變成另一種宗教崇拜,拜埋個獨裁領袖。

作者提到埃爾多安,其實我都唔係好熟,所以先睇下呢本書,2016年土耳其發生政變,埃爾多安被認為係親伊斯蘭教化政黨,於是軍方內部有人發動政變,用直升機攻擊特種部隊總部同空軍總部,佔據埋電視台宣讀聲明,之後又攻擊議會大廈,最後埃爾多安平息政變,有超過6萬人被當局扣留,或遭停職或開除,或被調查,有傳政變策劃者係法圖拉·葛蘭,流亡美國的居倫運動創始人。

作者觀察土耳其生活文化,認為土耳其文化非常自戀,始於有種昔日帝國的自豪感。假如有非禮案,佢覺得靠一種neighbour justice比起警察更加有效,因為怕醜事傳千里,所以反而會檢點。反而作者自己去過土耳其的不同地方,有時候會覺得“you can’t help but feel haunted by your knowledge of the invisible past”,於是佢透過觀察土耳其順便思考自己作為美國人同土耳其睇美國有咩分別。

作者認為美國人唔明白土耳其人,土耳其曾經飽受西方欺凌,但美國人唔明白,佢認為自己出身的社區大部份都係中產,對於國際大事不聞不問,反而奇怪點解中東國家咁憎美國,作者認為由於咩都唔知,於是it exonerated me of responsibility, of history, of a role,佢覺得咁樣係好危險,因為咁樣大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為自己可以同國家之前犯下的錯割席。簡單黎講就是自己騙自己,佢覺得之所以有咁多矛盾都係源於大家世界觀唔同,而呢種矛盾係根深蒂固,當白人認為自己世界觀係正確時,就好難接受另一套世界觀,對於他國的人受苦變得冷漠甚至理所當然。

咩係另一種世界觀呢?例如作者發現好多土耳其人都信deep state,即係有班人其實係控制緊個國家,佢地先係真正統治者,主宰住佢地命運。作者發現其實美國政府一直支持其他國家的政治活動,顛復其他國家的內政,問題係美國會話其他國家野蠻或者有唔光彩的歷史,但對於自己過往的干涉顛覆又隱而不述,令到好多人以為美國本身都係清白。

作者不斷反省自己係咪由細到大都比國家欺騙,佢覺得白人政府其實用好多藉口去包裝自己的行為,實質上係種族主義,覺得其他國家都係細路仔,要受佢的教育或者跟住佢行。有好多土耳其人都反問佢難道美國人就冇滅絕過原住民嗎?呢種衝擊令到佢覺得美國歷史都有好多血腥不公義的事。只係美國會用economic necessity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去包裝呢段種族歷史。

重點係,作者發現美國人對於美國價值觀係深信不疑,所以當有任何質疑出現時,呢種聲音都會受到打壓,只係土耳其政府在明佢地在暗,佢舉左Smithsonian做例子去說明政府點樣打壓詆毀美國的意見,佢甚至質疑學術的中立性,究竟研究經費會唔會有其他目的去到宣揚美國的價值觀,例如Smith-Mundt Act就係為左在全世界宣揚美國的價值觀而存在的。

作者再拎愛荷華寫作計劃做例子,雖然呢個計劃培育左好多出名的作家,但作者引另一位學者研究質疑呢個計劃其實係privileged the sanctity of personal experience—the preciousness of the individual 多過 the idea that our identities are shaped by the community or political systems or larger historical forces,因此drove writers away from exploring political ideas, but in the end undermined true artistic freedom。因此種種都令美國人專注於自己國家,以本國為中心,忽視其他國家的苦難或者其他政治上可能性,只係推廣美國文化社會的美好,其實又係另一種不自由,佢引述好多文化學者都有類似看法。

例如卡爾維諾話no alternative,法蘭克福學派拒絕conformity,Camus都形容美國係一個 where everything is done to prove that life isn’t tragic的國家,因此作者質疑自由民主會唔會只係美國向外擴張的藉口,國家發展道路又係咪只係得現代化呢一種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道路呢?如果唯利是圖,就唔難解釋點解美國會支持某d國家的軍事獨裁領袖,因為可以對抗共產主義有利美國。

講到尾,關土耳其咩事呢?作者認為土耳其就係美國的一個實驗品,美國希望土耳其可以學佢咁現代化,但咁又係咪一件好事呢?近年美國累到埃及伊拉克動盪不安,其實歷史一早有跡可尋,佢舉希臘做例子,追本溯源,點解希臘咁多負債呢?佢覺得希臘內戰之後為左平息民粹主義,所以提供左大量福利,而美國又視希臘係對抗共產主義的前鋒,所以馬歇爾計劃比左好多錢希臘,於是令希臘陷入大花筒呢個萬劫不復之地,另一種係學者Yanis Varoufakis提出的surplus recycling mechanism理論,意思係80年代開始美國都係透過向外國入口令其他國家賺到錢,之後其他國家就會將賺到既錢投資返去美國,但其實二戰後都係同一招,美國二戰後有錢,於是借錢比其他國家協助重建,之後重建完其他國家就可以有能力消費美國出口的物品,美國就賺到錢。

總結,作者認為美國最大問題係built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America was, and should be,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on the planet,其實作者呢本書指出美國歷史上做左好多錯事佢唔知,用propaganda, the economic authoritarianism, the military might, the manipulative diplomacy, the myriad aid agencies and NGOs令其他國家深受其害,於是今日呢d國家的苦難美國都有責任,而唔係置身事外或者指手劃腳,所以絕對唔係佢自身所了解的一個正義的美國。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Behavioural Econom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這本書是講行為經濟學的,未看之前以為是分析投資心理學的,作者提出了許多經濟現象的心理原因,傳統經濟學家認為人是理性的,會懂得做出最好的判斷,然而為什麼許多人卻反其道而行呢?例如人會受過去的經歷影響,所以對於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的social reference point都不一樣,所以做出的決定都不樣,之前輸了錢,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可能會較低。
另外,人會對批評其他破壞norms的人,同時也會受社會的資訊所影響而作決定,跟從其他人會有一種安全感,其實並非完全不理性,面對太多資訊,人通常都會選擇簡單的那個,並且很快就可以作出決定,同時受到confirmation bias影響,認為之前是對的將來也大多數正確(anchor our judgment rigidly to our prior belief),所以status quo bias同familiarity bias令我地用現在做指標去決定情況去到咩地步,做決定之後又會同現況差幾遠,從而決定去唔去做一件事。
研究又發現呢,人對於loss的感覺係大過gain好多,兩者就算數目一樣,感覺都會差好遠。唔同options當然有唔同價值,但人往往會value certainty高D的那個決定的,我地會驚失去現在擁有的多過願意冒險追求我地未擁有的東西,但同一時間人又會願意take 多D risk,假如呢個決定係為左減少損失,所以對風險未必一定抗拒的。換言之,我地揀邊個choice,就係取決於呢個決定未來可以帶幾多收獲比我同埋我有機會蒙受的潛在損失,加上受目前環境同社會氛圍所影響。
人的自制能力取決於佢對於未來看法,有人會用一種pre-commitment策略,限制目前生活去換取將來長遠的利益,所以用choice bracketing決定點看待自己對自己有無利益而決定點做,如果定義左一個option係對自己不利,佢未必會去做呢個決定。後果損失幾多對唔同mental account有唔同影響,所以係咪損失或者己多損失要視乎個件事情影響緊自己變個mental account,所以人往往覺得運氣獲得的金錢個價值不及辛勞賺回來的金錢,即使明明兩者都係同一個銀碼。
專家發現如果可以抵抗誘惑的小孩將來會比較成功,雖然唔知佢成功的標準係指搵得多定係點,人會受到visceral factors影響,類近於一種動物的本能欲望,比較短視同自私,作者之所以提出,係想指出好多人做決定其實都係受情緒或者本能欲望所影響,所以邊個可以抵受到本能就可以勝出。作者又將市場上的角色分做兩類,第一類係speculatist,佢地目光短視,只係重視繩頭小利,佢地係睇人地覺得市場價格係點,然後就跟風去認為市場係呢個價格,另一種係entrepreneurs,呢種重視長期的穩定,但係就好怕uncertainty同instability,面對風險寧願選擇唔投資,而市場上就係講求呢兩者勢力的均衡,決定經濟環境、就業情況同增長等等,當大家都覺得經濟好的時候,就好容易會過熱,然後大家意識到有危機就減少投資,熊市就會來臨。
本書最後部份講choice architecture,意思就係政府有冇能力去透過公共政策改變大家做決定背後的邏輯,呢點對於社會其實有利,佢舉出左幾個例子去說明,例如預設人會捐器官或者供mpf,咁大部份人都唔會去搞或者更改自己的選擇,變相可以令社會更多人受惠,呢種方式就叫nudge微調,但由於係政府決定,所以有d學者將呢樣野形容為libertarian paternalism,背後就係通過了解行為經濟學,從而去引導市民做出更好的選擇,但係又唔洗犧牲太多野。
雖然本書列舉左好多實驗去探討人的經濟心理或者係做決定時的特別結果,但係我就冇咩興趣,我直接睇結果就算,比較節省時間,最大的得著都係人要戰勝自己的本能,先可以令自己長遠有好結果,每個人做決定的原因同結果之所以唔同,好多時候就係受到自己本性或者既有的睇法所影響,從而做出一d大家覺得未必咁理性的行為,其實背後都係有跡可尋。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Francis Fukuyama

福山寫左本書講政治秩序的起源,解釋點解有D國家會民主,有D國家極權,佢指出俄羅斯因為estates同elites對法律的support比較少,所以相對容易出現absolutism。另外美國的政制歷史令到專制唔易出現,因為美國的統治階層係由merchant-planter-gentry elite所組成,由於精英由唔同人組成,所以有唔同結果,但佢覺得最重要都係睇下有冇state, rule of law同埋mechanism of accountablity,佢跟住開始分析唔同國家。
例如中國,佢覺得係一個強國家但係rule of law同民主相對較弱,新加坡有法治但民主成份不高,Russia雖有民主但不容異見,加上政府服務同法治都係差,所以要民主發展得好必須係上面講三個原因的平衡狀態先得 (a politically developed liberal democracy includes all three sets of institutions—the state, rule of law, and procedural accountability—in some kind of balance.)。
佢又指出一個新term,叫neopatrimonialism,即係政治領袖用選舉、法制同埋官僚制度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相對德國冇貪污,希臘同意大利就依然有clientelistic politics,佢覺得德國地理位置唔係太好,所以形成一個有效的國家系統 (efficient state administration),由於政府管治系統出現就弱化左傳統的組織結構例如地主農村等,即使日後打輸仗,由於組織強都可以好快回復。佢認為當今世界問題在於弱國家,點先為之弱?佢覺得係個政府冇infrastructural power, ability to legitimately make and enforce rules或者係deliver public goods之類,佢覺得呢樣野同出現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outcome的國家correlation好大,佢認為之前好多政治學者都提出類似看法,講緊社會制度演變出現代國家體制,例如由community變society,status變contract,當人口愈多,政府能否accomodate呢班人的政治需要就成為佢能否管治落去的關鍵,instability正係由於lack of institutions,即使有國家成功現代化,假如institutions係弱,佢都會變得unstable,進一步弱化政府的管治能力。
結果發現即使有D國家好多族群例如瑞士,強國家依然政治穩定,但係埃及同突尼西亞經濟發展之後出現大量中產,政制能否吸納佢地的參與就決定左政府的管治能力,呢樣野甚至先於國家經濟發展,所以出現左failing states,佢地冇辦法形成一個centralized executive同bureaucracy,所以有民主都係冇用,甚至威脅到民主制度,呢樣野要視乎一個政府的autonomy有幾大,因為如果冇autonomy,政治領袖好易貪污,將自己利益凌駕響其他管治之上。Prussia正因為有strong bureaucracies同良好的法律制度,所以即使係極權都可以經歷無數時代屹立不倒,所以之後有民主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穩定有效率的國家;相反美國、希臘、意大利由於民主先於強國家體制的出現,所以即使有民主都比較容易形成clientelistic systems,許多拉丁美洲國家亦面對同樣情況,為為左建立佢地的political patronage,有國家會用public employment去討好人民,形成巨額外債。
作者認為由於冇modern bureaucracies出現,所以選舉制度變成政客利用公共資源去動員自己的支持者,令modern state變成只為政客利益服務。呢D國家的public sector都比較弱,導致佢地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social trust亦比較弱,對國家亦不信任,一個明顯特徵就係逃稅情況嚴重,國家在人民眼中係一個dangerous stranger,相對而言,德國的social cohesion程度較高,強化左對政府的信任。南意大利同希臘的歷史背景都係弱國家被外族管治,同時缺缺乏深厚的資本家基礎,即使民主化後亦難以逃避clientelism。過度擴張的public sector令希臘出現赤字,但為左討好選民政客只會繼續用公共資源分派利益,情況同Sicily差不多,所以Sicily又叫Greece of Italy,貝盧斯科尼就係clientelistic mind-set的最好例子,所以呢種國家的transaction costs好高,因為社會的social trust好低,所以福山覺得政府的質素取決於trust或social capital。
作者再論及美國,認為美國分權分得太多,議會同法院行使左好多本來應該屬於行政部份的功能,Woodrow Wilson提出政治同行政應該分開,因為強的集權政府可以進行基建,同時建立良好公務員考核制度,但係美國的Check and balances太多,導致施政好多制肘,形成好多利益團體,而且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度亦都好高,改革的反對力量強大,唔同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很大,例如醫生藥廠反對保險團體,船公司同農民反對鐵路公司,加上法院同政黨力量強大,令行政機關冇足夠力量去釐定規則或政策,議會下容易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目的亦都只係保護私有產權而唔係民主問責,加上好多行政功能都judicialization左,導致施政冇效率,民眾同政府係敵對,官僚架構受限冇autonomy,進退維谷,好多時候政策都係由法院去決定,問題係法官本身都唔係民選,而且判決不透明,朝令夕改或只係改少少,變成攻擊政府的武器,所以遊說團體在零碎的立法過程中興盛起來,為各政治團體爭取利益,作者叫呢D做interest group liberalism,實際上民眾參與度不高,政治意識薄弱,決策權只係集中在一小眾團體手中,為左自身利益而反對,叫vetocracy,為反而反,監察委員會都係由議員任命,導致政黨利用委員會互相攻擊,爭取利益,決策成本大幅上升,可惜作者認為冇人夠膽建議少一點政治參與或透明度,為行政充權,政府由於冇autonomy導致施政質素低下,所以作者認為愈高民主參與可能會減低民主的代表性,即係人人都代表著某種利益,最後冇人的利益可以被重視或真正被反映。
美國人會覺得假如state power過大,會出現一部份利益團體力量大於公眾利益,所以為行政權設限,但造成state冇法凌駕各利益進行決策反受其左右,作者認為高效政府要行meritocracy,但民主原則係popular participation,有時兩者會產生矛盾張力,佢覺得absolutist政府的state building較強,反而可能有利於建立法治而非clientelistic politics,太多clientelism會弱化state capacity同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作者中心思想指出社會係需要order先於democracy,所以要取捨的話,直接民主化未必係一件好事,但institutions又好多時被歷史predetermined左,要改變唔係咁易,例如Nigeria太多民族,冇一個強政府,冇法治,政府冇認受性,所以有民主都未必會有具認受性的政治人物可以管理國家,即使同樣冇咩資源例如英國或者北歐國家,由於institutions好同埋冇咩bad institutions歷史包袱,所以冇好似非洲國家咁亂,所以作者唔覺得地理或氣候因素決定一切,呢D只會影響early state formation,反而human agency更加重要,有時候成功的民主建基於以往不民主甚至係暴力的nation-building projects,例如亞洲國家重視工作倫理,market-oriented政策加上國家干預,都形成左高效能的國家,所以最理想的境界係embedded autonomy,官僚體制可以回應社會訴求,超然於各利益團體之外,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計劃,由於中日韓三國有深厚的文化認同,所以政治發展以國家而非法治行先,Prussia都係面對軍事威脅而開始state building,形成modern Weberian bureaucracy及strong modern states。
作者認為中國係強國家的例子,1994年的稅制改革反映出中國政府的autonomy,原因在於儒家傳統建立左一種為public interest的概念。佢覺得高層政府相對下層政府冇咁貪污,比較repsonsive,但經濟發展有機會奪取國家的autonomy,加諸更多procedural constraints在國家之上。最後中國可以走向更自由的道路嗎?作者認為取決於elite的political choice,同時又受好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ctivities,所以係accidental同contingent的。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Yuval Noah Harari


今次呢本Homo Deus有少少失望,因為書中好多內容都在上一本書出現過,睇到有少少悶,大致上作者覺得人類世界正向好的方向發展,瘟疫、饑荒、戰爭一日比一日少,甚至有研究表示人類2050年可以實現amortal,即係換器官可以長生不老,實現在以前人類覺得只有神先可以做到的事。
問題是,人類會因此而變得更加開心嗎?作者覺得人類只有一種終極目的,就係attain divinity,但我都懷疑呢個係作者的觀察定係佢真係咁覺得。雖然科技有進步,但有好多隱憂,假如技術落入極權國家手中,可能其他國家都會被新人類征服,到時一齊被迫發展生物科技。
作者又分享左現時流行的一種新的想法,就係歷史其實係人類algorithm上的進步,所有事物其實都係algorithm,可以解作知識嗎?佢覺得係a methodical set of steps用於計算之上,或者解決問題作決定等等,生物的演化某種度上就algorithm的累積與進步,因為只有適應到新環境的algorithm先可以演化成功,所以現存的生物會愈黎愈複雜,因為佢地的algorithm都會隨每一代演化成更加先進。
Algorithm類近我地的知識,佢覺得現代知識其實係經驗同sensitivity的結合,人存在的目的就係要發揮自己的潛能,累積愈多經驗愈好,包括intellectual, emotional同埋physical等,其實Hitler都係呢種evolutionary humanist的表表者,因為佢同樣歌頌人類的偉大,覺得有好多野人類係應該去超越去完成。在呢種不斷強調演化進步的社會之下就會出現一班演化唔到的人類,作者叫呢D人做useless class或者unenhanced humans,擔心日後可能會出現一種唔需要呢班人的情況,財富權力只會集中在有powerful algorithm的人類手中,社會會更加不平等,加上machine learning會加快呢種淘汰的過程,最後機器比人類更了解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只有upgraded humans可以主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命運,咁樣講可似遠左少少,但係作為一本預言之書,作者大擔推論無可厚非。
佢覺得現代社會強調科技,雖然看似進步,但人類開始失去ability to tolerate confusion, doubts and contradictions,容易接受好多野,徘徊存在就等於合理咁,導致生命愈黎愈膚淺,好多野都只強調多快好省。最奇怪的是,假如人類的desire可以被manipulate,咁邊個有資格去進行呢個manipulation呢?
全書最精彩應該係最後一章Dataism,作者回顧歷史,認為人類就好似一塊晶片咁,呢塊chips響遠古時期可能係iphone 3GS,之後透過人口增加,晶片的運算速度開始加快,農業革命又提升左chips可以運算的能力,科技革命又再有新的技術突破,黎到現代,推動人類進步的並唔係一般人所講的民主同自由市場,而係the improvement of global data processing system,即係人類carry知識/資訊的能力決定左社會的進步程度,所以人類的目的只有一個,就係create a new and even more efficient data processing system,有D人叫The Internet of All things,最得意係,人類只係一個載體,假如為左運算或者傳遞數據,目前人類作為一個載體可以的,但將來假如有其他物種更加適合做呢樣工作,人類就可以vanish
聽落好似幾宏大,但作者最後去返人生意義的問題上,佢覺得每個人都想搵part of something much bigger than himself/herself,所以contribute在呢個偉大的glob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賦予左佢地人生某種重大意義,所以現代人係咪都share,只要可以傳遞到資訊出去,就好似完成左一個使命。任何冇得share的經驗都係冇意義,唔單止係為左追趕潮流咁簡單,而係要將呢種experience轉化成為free-flowing data
以前的人覺得寫本私人日記好正,而家反而要盡可能登出黎要令更多人知道,作者覺得正說明左一個真理,就係生物係algorithms同埋人生意義在於data processing,佢要問大家,到底生物係咪單純algorithmsintelligenceconsciousness邊樣緊要D?假如冇意識的電腦比我地更清楚自己的想法,估到曬我地想點,咁對於政治有咩影響呢?
如果政治係眾人之事,而呢個眾人其實可以被計算出來,咁人類的存在仲有價值嗎?呢個就係作者留比大家的問題。

強制投票好嗎?《Compulsory Voting: For and Against》 Jason Brennan & Lisa Hill


睇左Jason BrennanLisa Hill《Compulsory Voting》,本書上半部係Jason反駁強制投票,下半部係Lisa提供佢支持的原因。據聞Jason係投票專家,專門研究美國民主制度,於是有少少興趣。
感覺上覺得Jason都幾精英主義feel,佢覺得強制投票最大問題係好似叫一班醉酒佬揸車,因為政治係一門專業,普通市民其實唔熟社會議題,迫佢地投票即係迫佢地就呢D議題表態,好容易出事,例如做錯決定咁咁樣。有傳話強制投票有利美國民主黨,佢就覺得民主黨都分goodbad,佢覺得差的民主黨人其實係保守的鷹派,經濟立場保護主義,相反好的就是支持自由貿易,強制投票會溝多左壞選民落個黨度,但其實好同壞會唔會係佢自己覺得呢?唔同自己立場就係壞?覺得佢唔太重視政治參與的價值。
佢覺得majoritybiased and irrational about politics,呢點我都同意,的確好多人不問因由只看立場(low information voters),迫佢地參與政治可能會令政策傾斜去福利或者比較激進,佢認為原因在於政治知識同經濟知識都唔係evenly spread among all demographic groups。如果話強制投票加強公共討論或者政治參與,佢就話研究證明只會增加意見立場兩極化,甚至未必幫到窮人,而且目前低投票率都唔見得政府冇認受性,所以強制投票係咪真係必定可以解決民主制度的問題其實可圈可點。
反觀Lisa,佢自己係阿德萊德大學教授,本身澳洲又係強制投票,所以睇下佢地點支持係最適合,佢覺得high voting turnout比起低好,同埋佢覺得人有不投票權呢樣野根本係廢話,因為市民其實應該盡佢義務,對公共事務有種參與,所以強制投票就係盡呢種義務,加上其實可以投白票廢票去否決政府,所以就算覺得政治光譜代表唔到自己其實都唔關事。研究指出強制投票同好政府有相關性,同時少D貪污同埋市民satisfaction會高一點,可能同自己有份參與表達意見有關。
如果香港實行強制投票會點呢?香港雖然係發達城市,但係好多盲毛都係非黑即白,如果全部被迫去投票,好大機會投比派福利的政黨嗎?定係好似報紙講瑞士,識得為長遠作打算而去投票呢?2016年立法會地區直選投票率係58.28%,合資格登記有479萬人,但係選民登記人數只係378萬人,登記率78.9%。換言之,建制派只係有20%的選民支持,民主派有26%的選民支持。
如果強制投票,雙方的得票或會大幅增加,認受性提高,但過往社民連可能拎7萬票可以有1席,但係強制投票就可能要雙倍票數,即係14萬先有一席,對於資源分配能力比較弱的政黨可能冇咁有利,建制錢多,可能更多人會衝向建制都未定,除非建制都唔夠資源分配比增加的選民人數,選票又可能會流返去其他小政黨。但係咪真係會出現顛佬民粹亂政?定係多左公共討論呢?我諗要視乎大家對盲毛智力的信任程度。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by Yuval Noah Harari‎

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寫左呢本叫Sapiens的書講人類的歷史,連續56周排行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所以有必要一讀,了解一下點解咁受歡迎。我覺得文筆簡單係其中一個原因,冇咩艱深英文字,而且比喻貼近當下生活,所以讀起上黎都有共鳴。
作者由人類起源講到現在,甚至對將來都有自己的睇法,我嘗試歸納一下本書到底講緊D咩。作者認為現代人的起源其實經歷左三場革命,分別係cognitive revolution (70,000年前),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12,000年前)同埋science revolution (500年前)。當代學者由唔a同學科範疇搵到的證據都顯示人類係由猿人演化而黎,雖然都有好多宗教人士唔信,但呢本書以呢樣野為前提作出討論的。古代其實有好多種人類,例如尼安德塔人之類,但係現代智人(即係書名homo sapiens)由非洲行去其他地方之後就殺曬其他人種。至於點解佢地咁勁?學者話因為佢地演化左(cognitive revolution),用語言傳遞資訊的容量比較多,又識用工具,所以特別勁。
咁點解佢地可以演化到呢?書中話係matter of pure chance,似乎學界未搵到合理的解釋,但係隨住人類向其他地方生活,考古學家發現遠古時代的大型動物同一時間死曬,作者覺得應該同人類有關,演化過程難免有死傷。人類本身係hunter gatherers,點解後來又會變左做農夫呢?好多學者認為係因為人類識得domesticated植物變做農作物,大豐收養多D人,所以人類改變左生活方式,事實係咁嗎?但係作者睇法係農作物trap左人類,事關作者話以前打獵遊牧,人普遍比較健康,雜食性動物,唔洗擔心冇野食,行到邊食到邊,身體比較強壯,亦都識得好多種技能,農作物並唔係佢地主食。但係慢慢農作物變成佢地主食,因為產量開始增加,而且人都開始定居變成村落,人口不斷增加,已經好難過返以前個種hunter gatherer的生活,但係似乎活得比以前辛苦,細路夭折率高,成日要看守農田,怕收成產有饑荒之類,佢覺得與其話人類馴化左植物,不如話植物馴化左人類的生活,令人類返唔到轉頭,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佢仲提出另一個見解,以往好多學者會話人係因為擔心收成差先拜神,所以廟宇係為左保證糧食供應而存在的,但係Gobekli tepe考古發現掉返轉,hunter gatherer係為左起廟先定居響一個地方,保證糧食供應反而係手段,確保佢地有能力去拜神。隨住社會發展,作者認為好多道德觀或者制度都係建基於一種imagined order,從而改變左我地想要D咩同需要D咩,例如consumerism係由於romanticism引致的,主張人應該盡可能滿足自己,增加自己的經驗,但算係subjective的imagined order嗎?作者話唔係,係inter-subjective先係,因為大家都相信呢種主觀的價值,所以先會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模式。
作者覺得complex societies需要imagined hierarchies同unjust discrimination去鞏固佢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同美國的種族歧視如出一轍,可以令人類易於分邊D係自己人同邊D係他者,但係作者話最慘係邊個?就係動物,為左人類生產,冇人理過佢地subjective needs,只係滿足佢地objective needs就算。農業革命令到人馴化左動物同植物,令大家由地位平等變成動植物只係人類的財產,佢覺得宗教的出現正為左調和人類同動植物之間的閞係,咁佢覺得咩係宗教呢?佢話systems of norms and values founded on superhuman order,所以唔一定要有鬼神先叫宗教,甚至人文主義、自由主義都可以係宗教。咁點解有D宗教比較盛行,有D比較冷門呢?作者認為視乎佢地可唔可以unify ethically diverse realm,簡單黎講,多人buy佢地個套就得。
佢點睇人類歷史的發展呢?佢覺得人類其實向緊一個統一的方向前進,因為經濟、政治同宗教都將四散各地的人類或者宗派結合成統一的群體,所以慢慢有帝國的出現,佢覺得帝國其實冇其他人講到咁oppressive,因為帝國有效鎮壓暴亂,管治穩定,同埋提供左經濟基礎去發展文化藝術,例如古典音樂咁,甚至帝國強調inclusive同encompassing的價值觀反而係和平的重要元素,減少部族之間的衝突。
咁作者點睇文化呢?佢覺得文化高低其實要視場乎佢地reproduce memes的能力,而唔係取決於對人類影響的好壞而決定,咩叫memes?簡單黎講就係公認的想法,是文化資訊傳承時的單位,勁的文化佢傳承的能力比較高,可以適應到社會的變遷,所以有D文化會慢慢冇左,所以有D文化即使對人類冇咩益處,但meme能力高,可以一代又一代複製落去都係變成一種successful culture。
講到人類革命,作者覺得舊時革命唔係因為一國技術上優勝過另一國,而只係organizational上比較優勝,科技的革命亦唔係因為人類要追求知識,而只係為左服務political, economic同埋religious goals,問題係,文明日益進步的地球人,真係活得比以前開心嗎?佢覺得未必,關鍵係有冇一個community to be part of,有的話可能開心過有大把錢但係冇community的人。佢覺得有3個approach可以理解呢個問題,第一種係將快樂定義為feeling pleasant sensations,所以要了解cor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expectations,人要做的只係好似冷氣機咁樣,唔好太凍太熱,keep住同一個溫度就係最開心;第二種會覺得其實所有野都係人類FF出黎,係personal delusions of meaning 結合左prevailing collective delusions,所以大家先會覺得有family, religion係快樂,所以人要做的就係搵樣野去欺騙自己,反正做咩根本都冇價值,呢個價值都係人賦予,係虛構的。佢問,有冇第三條路呢?佢之後將佛家個套搬出黎,話只要人能洞破世事,知道所有野都係幻覺,明白苦集滅道、了解自己就係真正的開心,吹漲!
咁,人類的未來會點呢?佢覺得世界會趨向和平,因為war成本太高,同埋打仗冇用,以前列土封王可能有用,但而家human capital同organization know-how更加重要,呢樣唔係打仗咁易拎到,同埋政治文化傾向視戰爭係evil同avoidable,國家為左貿易會融合起來,唔能夠好獨立話點就點,所以某程度上國家之間的獨立性會減少。問題係,看似太平盛世,但係咪真係咁好呢?佢覺得科技發展有機會導致3個結果冇咩人深思,分別係biological engineering, cyborg engineering同埋the engineering of inorganic life,最後一種唔洗講,智能叛變劇情,第一種biological engineering指的係人類長生不老,因為佢話人類最快2050年可以實現a-mortal,即係可以換器官換咩都得去延續生命,除非比車撞埋黎瓜左,否則唔會因為年老病痛而死左,但係咁樣對人類係好事嗎?佢問左好多衍生問題好似唔睇好。再者,醫學科技可以改造人的智力同埋體力,到時可能個個都霍金或者勒邦占士,係咪一件好事呢?而且科技甚至可以取代到人的思考,佢話google分析已經可以估到曬人的心理,以往只係自己最明白自己呢樣野已經被打破,咁機器可以代替人類活著嗎?如果機器估到曬,咁人類存在仲有咩意義呢?另外cyborg engineering,講的就係人的身體溝左D機械落去,即係改造人,superhuman甚至美國隊長,當中的道德倫理風險似乎仲要深思,總之佢覺得,人類最大的問題已經唔係滿足自己的慾望或者追求科技進步咁簡單,而係要問,到底我地想要D咩?what do we want to want?
本身係幾好睇,混合左唔同學科的知識,可以宏觀地睇地人類文明的發展背後的邏輯,我諗學者應該會當係入門書,作者第二本書講homo deus人類的未來,會更進一步就人類未來作出猜想,要睇埋先知佢想點。

《基督教如何創造西方世界》 大澤真幸 橋爪大三郎

這本書是日本京都大學的社會學學者大澤真幸同橋爪大三郎的對話,有少少中大出版的《宗哲對話錄》的影子,可以進行對讀。
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基督教的誕生,他認為因血緣或地緣而形成的小型簡單原始共同體,在與自然保持共生關係時,會出現自然發生式的毛術或多神教。然而,一旦有異族入侵,或是成為多民族帝國時,這種毛術或多神教的自然崇拜和特殊習俗便無法興盛,因而會出現超越民族或部族,具妥協性的普世宗教,世界宗教。
書中最有趣的地方是作者像普通人一樣對聖經充滿疑問,提問的問題都幾有意思,例如問神點解要創造惡?點解神會後悔創造人,然後落洪水?點解神要創造犯錯的我們?神一時決定的事物,可以在後來改變嗎?神在審問亞當夏娃時冇問到蛇的意見就處罰佢,對蛇公平嗎?點解舊約有先知,但自律法學者出現後會式微?點解故鄉在拿撒勒的耶穌,卻在遙遠的南方伯利恆出生?
另外,作者亦指出部份似是而非的聖經內容,例如最古老的福音書,馬可福音根本沒有記載耶穌復活,只是形容洞穴空無一人,亦無講耶穌點出世,反而係其後福音書先有記載,點解作為最早記載耶穌的文獻會冇寫,反而其後福音書先有提及?
另外,耶穌其實冇自稱自己係神的兒子,反而在猶太人的語言,自稱人子只係一個普通人叫自己的方法,究竟耶穌有冇認自己係神的兒子呢?再者,耶穌都冇話自己係基督,照聖經說法應該係「只講把這件事藏於你心」同埋「耶穌囑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似乎又冇一句耶穌說我是基督的句子出現,定係耶穌有意隱誨地講呢?
受審時,耶穌都冇正面答彼拉多佢係神的兒子,只係講你說是就是。有人話耶穌客西馬尼園禱告叫過「父呀」,但作者發現以利沙見到以利亞升天都會叫「我父呀」(列王紀下2:12),以色列王都有叫以利沙做「我父呀」(列王紀下6:21)其實係一種對長輩的稱呼,未必係表示自己係神的兒子。
然而作者認為耶穌這個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因為睇福音書佢話感受到一個人格的一貫性,如果真係冇呢個人照理冇可能咁連貫。作者覺得耶穌實際上可能鍾意大吃大喝痴飲痴食,因為佢發現新約記載耶穌經常作客,例如「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又與稅吏罪人做朋友,性格比較奇怪。
作者指出其實聖經係無地獄呢個概念,只係講犯罪會被火燒,其實聖經有提過地獄,在馬太、馬可、路加、雅各書同彼得後書有講,但係都係同火有關,的確冇形容到好詳細究竟地獄係一個咩地方。
針對一些典型的問題,作者都有提出,例如點解神唔一開始赦免罪人,而要用耶穌降生呢件事叫人悔改,用一個令人難以信服的方法去叫人悔改,比較奇怪。再者,作者覺得假如耶穌一開始知自己會復活,例如佢知自己將要領受苦杯,跟住同時又知自己係神的兒子,咁所受的苦只係皮肉之痛,而且是可以預期的,似乎又未必真係咁痛苦?作者甚至質疑耶穌有雙重人格或者解離性身份障礙的疾病。佢同情猶大,因為佢係真正完成神計劃的關鍵人物,猶大福音都有記載,但冇被列入聖經一部份。
最後,作者亦都覺得聖經有D故事好奇怪,例如路加福音第16章第8節,有關一個管家穿櫃桶底的故事,但經文竟然話「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做錯事反而被讚?似乎令人狐疑,馬利亞故事中,馬大精心預備飯菜,馬利亞陪耶穌,但耶穌反而讚馬利亞,公平嗎?仲有一樣作者感到奇怪,就係明明新約書信出現比起福音書早,但係排列次序竟然將書信放後面,但舊約又係跟時序的,難以解釋。
希望之後我可以為以上問題搵到合理的解釋。

《無名者》胡晴舫


雖然識字,但刻劃情感的深度,總是無法寫出這種境界。偶然一讀,心情豁然開朗,有人共鳴。
  • 是的,我非常孤寂,但我沒有不快樂,因為,那一刻,我甚麼都不是,我就我自己。沒人肯定我,也無人否定我。我還不需要爭取他人的認同,仍有機會遭人誤解,不用為忽冷忽熱的友誼而自責失落,還未因社會際遇不遂而強烈自我懷疑,不必為愛情經營不善而悲傷哀愁。
  • 我注定不偉大,但我還沒開始瞪視自己的平庸,讓自憐變成習慣。我只是坐在那裡,仍是孩子,純潔如隻尚未上岸的野鴨子,渴望以自己的原始模式平安長大,就這麼簡單。
  • 一股關於生命本質的終極哀愁會像一陣不知從何而來的海風,吹上渡輪,襲倒我。
  • 那片繁華燈火縱使再輝煌,擁有燒乾夜空的神力,天亮,終究會熄滅。
  • 那片燈火那樣美,美得令人心醉,因為那種美帶著末日的絕望。
  • 城市生活總是那麼層層疊疊,每個人各自在縫隙中鑽營生活,每個日子的細節皆在與這城市比腕力。
  • 這階段的人生,躁動、紛亂、快速,如烏雲雷雨嘩啦啦那樣豐沛不可擋,都降臨在香港。
  • 每一個人心中,依然住著一座城市,若逢人生低潮,有時夜長眠淺,碰上月圓星稀,那座城市就像時日久遠的舊愛,悄悄浮上記憶的心湖,往昔景物,歷歷在目,正所謂刻骨銘心。
  • 沒法老老實實信奉一套主義是我終生難以根治的毛病。路上,我聞到意識型態的氣味便會轉彎,聽見激情口號就閃身牆角,讓遊行隊伍從我面前過去,然後我執意反向而行。
  • 過去早已遠颺,未來還未離岸,現在只有我們,我們只有現在。
  • 我們將如兩隻靜止在岩壁上的車,不曉得當初怎麼傻呼呼爬上那片嶙峋山坡。
  • 因為總是太早離開或太晚進入一座城市,人生大部份時間,我感覺像一間藏身靜巷內的小咖啡館。
  • 人生總像是一條長棍麵包,掰掉一塊一塊,再一塊,越來越短,越來越輕,最終沒有了。
  •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過渡性的行為。旅行更加強化了這種一時性、過渡性的感覺。
  • 我對你的失望,其實是我從人生經驗學來的悲觀,曾經熱愛的各式新奇事物皆因我的年紀變成懷舊情緒的干擾。
  • 別人在發表言論,我突然就進入了自己的世界,逃遁到另一個時空,而且那其實不是一間房間,卻是一片去掉房間框架的廣袤大地,空曠無邊,我常常站在那裡,痛痛快快享受孤獨。
  • 你青春時期的爆發力多具威脅性,你就像一組酸鹼中和了的化學物質,或像輻射終於減弱的核廢料,只是靜靜躺著,只求天地和諧。沒有情愛性慾的困惑,沒有社會角色的追尋,沒有世俗道德強加於你的痛苦,你停止成長也沒人怪你,所以你理所當然放棄。但我不夠老,至少還沒有老到甘心默默死去。每天我依然起床,去到那個早已不愛我的世界裡,忍受陌生人對我視而不見,我知道我已經無關緊要,終究完全遭到遺忘,但我無法離開,開不了口告別。
  • 我們滿腦子電影與文學,以爲這兩項武器將會幫助我們安然度過人生。我們就像那些終生信奉宗教不渝的教徒,認為我們的神跟其他神不同,我們的神慈愛而強大,足以驅逐世間所有的惡,而我們因爲信了他,我們必不可能做錯。
  • 現實與夢想之間並沒有甚麼拉扯徘徊接近生命美學的哲學味。站在深淵邊緣往下望,立刻出現生命的暈眩感,感到一股惘惘的威脅,一不小心,你就失足掉下去了。而且無聲無息。
  • 我的青春還不曾開花便已經提早凋零,於是一直以枯樹姿態存於世上。
  • 縱使身上只安裝了一對蠟製的翅膀,依然奮力,振翅,飛向太陽。
  • 但這是幸福。輕薄而可愛,俗氣而慵懶,呻吟代替抗議,刻薄當作批判,因爲不必掙扎苦苦求生而很願意自稱與世無爭的魯蛇。一切皆建立於生命的僥倖心態。這是活在太平盛世的特權。
  • 活的庸俗不是問題,而是忘記偉大的可能。

《Food and the Self: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Materializing Culture)》 DR Isabelle de Solier (2)


繼續food個本書的讀書筆記,作者講到後工業社會,佢觀察到D人會想做一個pro-ams (professional amateur),佢地係一群knowledgeable, educated, committed同networked的人,懂得科技新知,甚至有學會冠名為noble amateur,因為佢地將一D原來屬於專業的技術平民化,例如烹飪以往屬於專業廚師的技能,但係而家好多中產都會響自己廚房煮返兩味,democratize左the dictatorship of expertise。
根據我對作者同埋佢地套學說理解,後工業社會唔再係工業革命初期工廠式的社會,工廠式的社會,大家返工廠做同一樣野,係工廠一個零件,所以關係都係固定的,例如老細下屬,打工打一世。後工業社會,由於人口自由流動,做野都可以容易跳糟,社會變化幾年可以好大,所以人的身份變得流動,好似今日打招呼的那個,明天可能都老死不相往來,表面上科技令大家距離近左,事實係人的流動性比起往更大,工作、家庭、朋友都可以輕易變更,唔洗同其他人交代,關係未必如以往緊密。
咁的情況下,人會容易同身邊的事物疏離,加上流動,會造成一種不安 (ontological insecurity),覺得生命有種變幻莫測的感覺,好似今期流行,好快就變左另一樣。同時當代人唔止係追求物質,佢地的非物質需要都要滿足,所以如何去令自己有種自我實現的感覺非常重要,有部份人可以用工作滿足,但更多人覺得工作冇咩achievement,於是佢地希望自己成為一方面的專家,舉個例,做食家,寫食評,建立自己某一方面的品味,從而累積一下自己的cultural capital,甚至更進一步覺得creativity係一種可以比到individuality或者productive的感覺,於是追求productive leisure,學煮野食,上網搵資料,專業的烹飪技術亦都可以比佢地呢種業餘者掌握,佢地甚至會歌頌維基的貢獻 (celebration of amateur knowledge such as wikipedia),有學者認為咁唔係幾好,因為網上資料未必可信,有機會會變成the dictatorship of idiots,情況又係咪咁呢?
事實上,原來呢班人裡面,有4成係Postgraduate,75%係degree holder,證明佢地學歷唔低,有學習知識的能力。無論好壞,呢種現象都係一種the mass amateurization of publising online,好似我寫blog咁,特徵係deinstitutionalized同depressionalized,學者形容呢D人係produsage,對自己生活當家作主,從而達致自我實現。
以往有知識就有文化資本,用呢樣野驅分緊大家的階級,但作者話其實今時唔同往日,文化資本已經唔係以前Adorno講個套分high culture同low culture,或者mass culture,覺得high culture係好,而low culture係false consciouness,今時今日係愈能夠接受新事物愈代表你有更多知識,有更多經驗代表有更多文化資本,所以每個人都會標榜自己咩都肯試,或者咩都試過,例如去過好多餐廳,或者去左好多地方旅行,暗示自己好有品味,因為愈多經歷代表比起冇經歷體驗的那個更能分高低,有文化資本,自我感覺良好。然而,作者以食野為例指出左一樣幾有趣的觀察,就係個D口口聲聲話自己咩都肯試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鄙視快餐,鄙視一D佢地覺得係粗製濫造的食物,非常抗拒去食D平民成日食的東西,咁,又係咪真正omnivorousness呢?
用英文的講法係 “shift from exclusive consumption of highbrow cultural products and practices, to one of omnivorousness, based on eclecticism and an openness to appreciating middlebrow and lowbrow as well as highbrow forms which stands as a sign of good taste and expression of social distinctions rather than exclusive consumption of high culture”。

《盜賊史觀下的中國:從劉邦、朱元璋到毛澤東的盜賊皇帝史》高島俊男

這本書係一個日本文學講師叫高島俊男寫的,分享他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心得。
作者嘗試從盜賊角度研究中國歷史。甚麼是盜賊?佢認為係處於氏族社會與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間階段的農業社會才會出現的,意指「身體強壯卻遊手好閑的傢伙們」。佢認為中國歷史朝代興替,只是盜賊對政權的破壞,甚至是盜賊之間的輪替,他從陳勝吳廣講到毛澤東去印證這點。古代政權對農村及地方政府影響有限,可能力有不逮吧,自古以來地主同富農都擔當驅逐流寇的責任,問題是甚麼情況下盜賊可以威脅到政權甚至取而代之呢?佢認為除非有不平知識份子、運輸工人、行腳商人以及在走私鹽販等角色聚在一起才可以成事。
事實上,中國歷代的起義都不是為農民利益而起,相反,是盜賊們乘勢而起,掠奪政府及農民的經濟利益,李自成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本來是驛卒,即現代的速遞員,政府冇出糧之後就淪為盜賊,由於當時明代裁員,60%的驛卒被裁,政府無法安撫這群人,於是他們唯有造反,襲擊富裕城市自立為王。作者認為有部份的出身其實不差,所以會改個新名免得其他人認出,也避免政府報復。問題是究竟盜賊指的是他們的出身,還是他們的掠奪行為?假如如作者所說部份明末盜賊首領「原為軍隊將校或有家庭出身的人」,那麼用盜賊一詞去概括他們又是否適合?作者選擇性地敘述經典起義陳勝吳廣、劉邦、朱元璋等起義作描述,亦認為部份盜賊即使投降也會被封為官兵大將協助政府平亂,但例子略嫌不足,難以歸納出一個結論。
全書最精彩應該是作者對太平天國的研究了,作者分析左唔同歷史學家對太平天國的記載,道破不少盲點,認為太平天國成員只是工匪會匪等烏合之眾,根本並沒有真正為人民爭取利益的政治家出現,更接近一群盜賊謀財害命,破壞政治穩定,印證了他盜賊史觀,最有趣的是話曾國藩怕死,其弟曾國荃斂財成性。
另外作者質疑秋收起義的定義,估計秋收起義多不是農民,因為正常農民秋收應該進行收割而唔得閒犯上作亂。作者最後談到毛澤東,認為他策略正確,跟土匪結盟,模式似古代流寇,令他可以成功建立自己的勢力。但問題係,毛澤東出身自富農家庭,同作者講古代班流寇出身好似有D唔同,而且以同期黎講佢都係讀書人,有文化根底,可比性成疑,我在想,盜賊這個定義太廣泛,同樣適合全世界好多國家用武力奪取權力的政治領袖,甚至成吉思汗都可能係,所以用呢種史觀去睇歷史的作用可能只係貶低返歷朝歷代正史對於古代歷史的溢美之辭,因為正史會美化左政治人物。
作者在文末覺得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因為中國人喜歡有經典去指引自己的生活,所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套經典學說比較容易深入民心,但我覺得這個說法比較奇怪。
縱觀全書,其實作者都係敘述返D歷史事件出黎,選擇性地突出歷史人物的出身,證明許多起義其實都係無業遊民搞事,但作者無法解釋為甚麼有些起義會成功,有些失敗,純粹重視歷史人物的出身,或者說只要幾類人聚在一起可以成事,難以破解朝代盛衰的關鍵。話雖如此,本書依然有可讀性,因為從社會上的惡勢力崛起而政府難以平亂,足以證明國家的state capacity的重要。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岡田英弘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及歷史學家岡田英弘嘗試將中國的歷史分做三個時期,秦至隋、隋至元及元至清,然後開始講歷史,提及的歷史基本上同教科書內容差不多,但史觀則差很遠。作者清楚敘述了不同民族的起源與盛衰,目的在於說明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沒有國土邊界的概念,視乎軍事力量所染指的極限,魏晉南北朝、隋唐君主都有外族,作者甚至質疑宋代君主也可能是外族,至元清也是外族統治,可見中國的歷史不完全由漢族去統治。
問題是,為甚麼演變至今日,漢族人口會佔92%?假如漢人長期受外族的統治,為甚麼其他民族的文化無法將漢族夷化、外族化呢?作者沒有給予一個有力的解釋。
作者的敘述補充了我的歷史知識,例如明初分軍戶民戶,而軍戶記錄上多數非漢人,即用外族作用士兵。作者認為明經濟成長有賴發現新大陸後白銀從墨西哥大量流入中國,雖然這點岡本隆司也有提及。清初三藩強如獨立王國,清實權只限於北京,戰勝原因在於康熙用漢人指揮官。清初台灣內的泉州人、廈門人、潮州人不和,經常作亂。客家人源自山西省。中國官員基本上沒有俸祿,官員利用他的地位賺取適當的收入。
作者亦留意到資治通鑑的史觀,會稱東晉、宋、南齊、梁、陳皇帝為皇帝,稱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為魏主、周主,表示外族非正統,直到陳滅亡那一年為界才叫隋為皇帝以尊正統。
人口史觀
作者認為4億人口已經超過中國土地技術和社會體制可負荷的程度,所以才有亂事。據研究所得,王莽篡漢導致的漢朝內戰,令中國人口由6,000萬減少一半,及後至東漢才上升至頂峰,人口約4,915萬,但三國時總人口只有500萬人,可見黃巾之亂導致中國人口只剩十分之一,作者形容「這代表漢族實質上的滅絕」,但根據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的記錄三國時代的人口是1600萬—2000萬之間,所以是岡田教授的推算正確還是復旦葛教授錯誤呢?還是500萬以外的人是外族呢?不知道。發展至元代,中國人口大幅增加,原因在於急速發展的江西、福建和廣東各省,當中江西人口增加的原因在於忽必烈的皇太子將其他區域的人移民到江西,導致山西的客家族開始出現在江西。
語言學史觀
本書的語言學主張最新鮮,作者認為黃巾之亂後中國人口銳減至十分之一,華北的統治者變成阿爾泰或西藏體系的種族,說漢語的人也不是漢族,與秦漢不同,由此時漢語加入了阿爾泰語系的特徵,從過去以泰語系夏人的語言為基礎,變成以阿爾泰語系為音韻基礎,是漢語的阿爾泰化。我不懂語言學,但維基百科告訴我,阿爾泰語系包括突厥語至日本語及韓國語,但該分類方法曾流行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但在當今語言學專家中已幾乎沒有支持者,所以作者的觀點學者仍可能有爭論。
作者認為北京話其實係以山東方言為基礎,是阿爾泰語系民族之間的產物,原因是明朝遼河三角洲屬明山東都指揮使司軍政,再加上清努爾哈赤滿州語融合在一起成為官府話。作者認為清末的白話語言是中文的日本化,而改革開放是美國化,實質卻帶來「促進日本化的結果,往日本文明圈回歸」,而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抗日本壓迫的產物,在日本文明的強烈影響下產生。作者認為1895年甲午戰爭後中國文明基本上已結束,因為之後已沒有獨創的文明,全都是學習其他國家。書中最後部份充滿日本民族主義色彩,算是一種新史觀嗎?甚麼是文明?日本有獨創的文明嗎?或許這沒有絕對的答案。

《Food and the Self: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Materializing Culture)》 DR Isabelle de Solier

Food and the Self: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Materializing Culture)
呢本書原來要217蚊,都幾貴,不過響圖書館搵到,所以免費,算唔算賺左200蚊呢?
作者係DR Isabelle de Solier,係墨爾本大學的一名人類學教授。本書列出左好多學者的觀點,言簡意賅,都係同題目有關的。書中嘗試研究而家人類點睇飲食呢回事,IG同facebook都有唔少自稱食家的人,究竟佢地係點諗呢?
學者們覺得食野意義重大,係佢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令人覺得生命係a life of its own,而且同過去有好大分別,以前飲食可能為左果腹,唔同階層的人會食唔同野,當代的飲食文化,重點係食野變左係一門閒暇的活動,學者叫呢種做productive leisure,而且知識型社會之下對飲食的學問,例如邊間餐廳好食、廚師係邊位、菜式、食材、食材來源、供應商、食物的歷史、分享食物的社交媒體、點影食物、點寫食評、點營運屬於自己的博客等,都係重要的學問,如果你識,就有資格過一種knowledge based leisure,完成a project of the self,累積到cultural capital,學者甚至叫呢種係aesthetic culinary capital。
所以好多食家會同你講,佢咩野都食,係一個omnivore,因為咁樣可以證明到佢地對於食有好多經驗,而且識得揀,但作者研究發現其實大部份人都係信專家,例如食評網或者雜誌之類,因為有種安全感,睇完會建立到自己的品味,同時省時快捷。當代推崇一種elite cosmopolitanism,大家都累積自己的文化資本,愈食得多野就愈有見識,所以有種intellectual and aesthetic stance of openness toward divergent cultural experience,媒體亦幫手guide住大家ordinary choices of everyday existence,於是社會建立出一種品味,學者甚至覺得呢種品味的一致性比起其他社群的凝聚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係黑鬼同白人,都可能因為鍾意食同一樣野而凝聚起來。
某程度上作者覺得工作比起過去意義相對次要,以前可能有份好工,有錢就係好,但當代人似乎唔只滿足呢D,佢地想要有種身份認同(self identity formation),後工業社會大家對於非物質層次的追求更多,工作未必可以滿足全部,所以作者話就算你係公務員可能滿足感都未必大得過做一個food blogger,生活唔單止係engage in knowledge work,而且仲要參與一種knowledge-based leisure。由於太多野食,太多資訊,人們有機會無所適從,所以媒體一方面提供教導,另一方面凝聚起大家,當大家都知道咩好食咩唔好食,就會有種connections,覺得生命雖然absurd,好多liquidity同uncertainty,但掌握左食物知識,甚至自己識得下廚,有種productive leisure的活動之下,彷彿生命有番依靠,學者叫a sense of control over life in the risky and run away world of late modernity,更深層的是一種ontological security,所以唔單純係消費者咁簡單,而變成一種collective experience,令到生命更有意義同歸屬感,所以解釋到點解而家普通人對於食都有要求,都想自己的看法被人認同,或者識飲識食的人在社交場合或者會更有自信,而大家都樂此不疲去充實呢方面的知識。
我自己都係累積緊對食野的知識,亦都學緊煮野食,本書可謂當頭棒喝,解釋左點解我會咁做,同埋點解食到好野,或者食得多唔同野會有種愉悅感,作者冇講到呢種社會現象係好定壞,純粹係探討下大家點解做呢種活動,而我覺得唯一有機會出事,係食到人地推介但係中伏的餐廳。

《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Kate Fox


睇左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覺得都市人的文化都幾有趣。呢本係講英國人的,當中有部份我覺得同香港人,特別係自己都幾似,但我又冇諗過自己點解會有呢種行為,以下我嘗試分幾部份黎講返作者的觀察。
第一部份: 飲酒
作者將飲酒的文化分做兩類,第一類係矛盾型,即係英國人,佢地飲酒需要有一個理由,唔會無情白事走去開酒飲。第二類係整合型,即係法國、西班牙、意大利,飲酒唔洗睇場合,總之想飲就飲,好似當水咁飲,有次搭飛機見到西班牙人真係連飲幾杯啤酒,好似水咁,之但係英國人都飲好多酒喔,原因在於佢地會是但作D理由,例如見到朋友,有聚會等等,咁等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咁飲酒。
第二部份: 渡假
呢個同我地都差唔多,但係作者指示渡假深層的意義,係在於脫離日常規律生活的時期,把日常約束、例行作息和限制擱在一旁,從平凡單調的生活帶我們到另一個現實世界。呢種渡假唔一定係指長假,可以係晚上和午餐時間也是迷你的禮教卸除時期, 甚至職場上的飲咖啡休息時間,可說是更小規模的禮教卸除時期。
佢叫呢種做閾限(liminality),並未挑戰或顛覆在此期間有時會被擱置的規範和法則,反倒是突顯及強化這些規則,提醒我們自己何謂正常與真實,確保我們回到現實世界時能乖乖遵守,幫助我們領會日正常生活與日常作息的條理,確定甚至限制。例如有時候我地會在星期六日表現出另類裝扮,生活風格及表面性格,都係liminality的一種,至於有咩作用作者就冇講,總之英國人有呢種傾向。
第三部份: 生活習慣
呢部份最有趣,例如考試與畢業典禮規則方面,考試前保持謙遜,或許是出於迷信,或為了避免考壞而出醜,但即使如願以償考出好成績仍要謙遜,考好的人要表現出吃驚的樣子,即使暗地裏覺得這是理所當然,歸因於運氣好而非天份或用功,在考後慶祝活動上,按照慣例,所有學生同樣都要抱怨考完試不如與其興奮的那種掃興感覺。這就是許多學生包括我在內的慣常做法,原來英國人都會係咁。
另外,提到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不得體的行為,在英國,25%的英國人信有組織的宗教但並未積極參與該宗教的活動,24%的英國人精神上皈依國有組織宗教但實際上不歸屬該宗教,反映好多人有信仰都未必會返教會,香港都有唔少人係咁。
職場上行禮如儀的抱怨也是一種社交樞紐,讓大家可以互吐苦水,一起抱怨共同的苦惱和不平,藉此建立及強化共同的價值觀。儀式性抱怨是一種集體心理治療,不是戰略運用也不存有企圖,因為抱怨本身就是目的。言談之間,原來上層階級會說what,中層階級會說pardon,下層階級會說what。
至於穿著打扮,勞動階級的年輕人穿名牌服飾,喜歡穿品牌標誌大而顯眼的,中常及上層階級則認為穿著大大的名牌標誌很低俗,如果男士太講究衣著會被人視為同性戀,所以許多人的穿著都只是為了配合社會的口味。購物方面,男士購物是逼不得已,最好是買錯,那麼就可以證明自己是一個門外漢,把責任交給女士。即使係買左貴野,都要道歉,為自己的浪費行為讓人難堪而道歉;或者抱怨數落價格的離譜,表明自己的高消費能力
文化方面,超過80%的英格蘭人固定每天會讀一份日報,為自己最愛的消遣而閱讀的時間,往往比實際從事該消遣的時間更多。這就像我們追求iphone電子遊戲等產品,可能睇網上分析比較所花的時間更多。馬桶邊讀物,都是有用的階級判斷指標,有些中上階級有點做作,擺在廁所的書報雜誌似乎經過挑選,目的在炫耀已不再自娛。

《Do We Need God to be Good?: An Anthropologist Considers the Evidence (Hallpike, C.R.)》


人類學家Hallpike嘗試探討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步佢嘗試回應進化論,佢冇明確否定進步論,但反對人由動物進化而來。佢問,假如人由猿進化,咁理應同猿的族群一樣,容易打鬥,但據佢研究,未進入農耕社會之前的hunter-gatherers根本唔會冇啦啦打交,而且比較和平,冇好似馬騮咁有領幅(Alpha),就算打都會用工具打交,佢又話當時人類可以free to live more or less where and with whom they like, and have free access to all the necessities of life,如果係咁,都幾正嘎。佢指出,因為人類可以單獨自給自足,資源個個都拎到,所以根本唔洗打黎打去,係去到農耕社會之後先需要有人守護農田,慢慢發展出一套制度出黎咁。
仲有佢話如果人同動物一樣為左自己生存而活,咁點解釋有人會為部落而犧牲呢?因為咁違反左人的生存本能。最重要係,由猿到人中間的演化時間太長 (enormous evolutionary distances),佢話基本上2000個generations(一代即係20年)已經可以有新物種新的生存模式 (enough time to create new species and to mould their anatomy and behaviour),但係猿到人類中間隔左幾百萬代,當中又冇咩化石證據去反映呢種變化係掘到出黎,所以佢覺得真確性不大。(如果佢可以舉個例有咩新物種係2000代之內誕生,我會明解多少少),加上佢話動物唔識語言,同埋如果冇神的話,咁我地又點樣理解「正義」「憐憫」呢D概念呢?(we could not call God just and merciful, for example, unless we already knew what justice and mercy),幾有道理。
不過佢都指出,宗教衝突源於一種「the ethics of amity and enmity」的倫理,簡單黎講就係敵我分明的心態,但佢唔同意有人話冇宗教就冇分敵對,世界會天下太平呢種說法,因為佢計過數,宗教只佔人類戰爭的7%! 當中一半同伊斯蘭有關。其實佢點計呢?唔知道,但佢係咪想暗示伊斯蘭唔係一個和平的宗教呢?我覺得又未必。咁宗教價值響邊呢?佢話人同社會關係只能由超越任何社會規矩的神去調和 (the proper balance between the mutual claims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can only be maintained by the mediation of the Divine),如果唔係會點呢?佢話會無限個人主義或者無限極權主義咁。我就唔係好信,佢要證明係only,佢就要證明當中必然的因果關係,至少香港好似唔係咁。
佢繼續讚宗教,話可以令個人成長進步 (it allows individuals to flourish),咁古代宗教逼害,教會對人思想的限制,又係咩黎呢?難度個D唔係宗教嗎?當然佢自己都承認,宗教提供左D元素,變左好似民族主義咁去反對自己以外的群體 (a corrupting influence),咁佢要做的,就是證明宗教是利多於弊,咁對於唔信的人來說,宗教先有存在的價值。
咁宗教有咩好處呢?作者話根據研究健康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among non-believers),唔信教係冇咁健康的。因為有個理論叫coherence and meaning hypothesis。另外,信教的人知自己點黎,有咩要做,應該點做,可以避免自殺,有自制能力 (less revengeful),比較寬容,捐多D錢 (give more to charity),識感恩 (more gratitude for the good things of life),婚姻好D,生癌康復率高D(better cancer survival rates),比較團結,有歸屬感 (unquestioned membership in a group claiming great powers),會唔會係適者生存的一個證據呢?(religion may have been selected because it strengthens group solidarity, and has been of adaptive value to individuals as a coping mechanism?)
之後佢就開始攻擊而家美國的人本主義學派,呢個學派否定宗教,覺得冇鬼神,而且道德倫理都係源自於人類建立的,咁人類存在意義係咩呢?佢覺得要發展自己的美德同埋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享受生活(講得好!)。咁作者覺得有咩問題呢?佢話咁同列一張清單出黎有咩分別?呢D咪即係中產精英清單! (elitist set of occupations)。佢話例如climbing mountains, listening to symphonies or reading sonnets, and enjoying sex or a fine banquet, or the elegance of a mathematical proof,如果只要做到邊幾樣,有邊幾樣就係好的社會,佢會覺得好離地,因為大部份人的生活都係枯燥乏味,營營役役,試問呢個標準是否適合呢?
我覺得,人本主義者意思應該係指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比機會空間每個人做佢地想做的事情而唔洗擔心比人逼害,不論該件事情係行山定係聽音樂咁,尊重價值多元。作者認為問題在於佢地否定宗教,只將聖經有幾淺得幾淺咁解讀 (slavishly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al texts as possible),完全由字面去睇,冇理佢深層意思,的確好多教徒會覺得唔信的人唔明,睇野太表面,事實又係咪每一個都係咁呢?掉返轉問,係咪每個教徒都知佢自己宗教講緊D咩呢?佢覺得呢種思想最大問題係將每個個體都變成受害人 (victim),因為呢種文化之下冇人對社會負責任,冇義務 (without any correspondi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作者大膽斷言,人文主義會逼害宗教?(If Humanism does not yet do much actual persecuting, this is only because at the moment it does not have the political power to do so, but aggressive secularism is growing nevertheless, and would obviously like to impose its world-view on the rest of society if it could),作者開始爆seed,反問咩權利係必要呢?(what does it mean to say that voting is a human right, while driving a car is not a human right (at the moment at least)?),似乎佢唔多熟人權先有咁的疑問,牛津PPE畢業的大學教授!!!
竟然咁問,我都呆左,服左,佢覺得冇權利都活得幾好啦 (Why, for example, should rights be the conditions of man’s existence that he needs to survive when most societies have survived quite well without them?),事實上好多人都因為冇人權受苦喔,邊個先係真離地呢?例子我都費時舉。姑且當佢係對資本主義下人際關係疏離、價值虛無的一種反思,但問題究竟係咪真係出自人權?定係佢捉錯用神,將一兩個極端例子無限放大,忽視價值多元對於個體生命的重要性呢?
佢話似乎人本主義者好難解釋點解佢地要相信人權! (why we should believe in human rights, they have nothing better…),因為如果你信演化論,其實唔洗尊重人權都得,因為互相殘殺正是適者生存的一種體現 (perfectly normal as part of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我覺得似乎作者覺得人權一定要有某種基礎,例如源自上帝,而人本主義假如果信演化論支持人權,咁不正是自相矛盾嗎?可惜我都唔熟人權背後的推論,只係覺得人權比較符合一般人的常識,亦都唔算陳義過高,更加容易尊重宗教自由,同唔同宗教調和,不同宗教的價值觀衝突往往更大。
作者唔再糾纏,反而恥笑Peter Singer的動物倫理,認為如果佢高舉動物倫理,請問邊個話物種之間係平等?(who says that all species are equal?) 我對動物倫理唔多熟,睇完佢呢句反而有興趣日後睇多少少書。之後作者又先後批判左集體主義、納粹主義同埋共產主義。總括來說,作者覺得宗教的意義在於提供價值取向比現世的人,平衡個人同社會的關係,其後又話其實無論信教同唔教都會做壞事,人類唔需要神去變好 (To this extent it is clear that one does not need God to be good)!!!
問題在於如果唔信教,一個人冇咩動機去行善呢? (atheists would see no reason to do, and of things that atheists could do without compunction that ought to repel the believer),因為只按唯物論同埋演化論來說,人做壞事其實都係為自己生存,只係未必成功,所以有機會導致到各種災難性意識型態,例如納粹法西斯等等,非常危險,對他來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在沒有宗教的情況下正常是可以的,因為沒有甚麼事情不可以做。
作者認為世道紛亂源於價值崩壞,提供宗教作為解決辦法無可厚非,但佢又會覺得無論有沒有宗教,人行善都只是取決於個人的決定,樹大有枯枝,不過聊勝於無。那麼一個無宗教信仰而行善的人,難道不是最珍貴嗎?咁唔係應該提倡一種沒有神的道德觀嗎?但作者屢屢表示在沒有神的情況下不可能產生這樣的一種道德觀,我則有保留,但宗教文化對於促進社會救濟我還是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