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儀式的科學》

這種感知窄化現象,與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稱的心流(flow)相似——那是一種全心當我們投入一項行動時,我們的心智將所有周邊細節過濾掉,好讓我們無條件地全神貫注於該經驗的心理狀態。這類「最理想的」經驗經常被稱為「自成目的」,這表示人們不需要任何外部動機或正當理由來追求它們——行動本身成了目的。

與這些經驗共通的,是失去時間感、完全專注於當下到其他事都不重要的程度,以及一種受到激勵和毫不費力的感受,如同被水流帶著走一樣——這就是「心流」一詞的由來。這種忘我的超凡玄妙感受,存在於某些最具意義人類活動的核心。

我們生活中部分最具意義的時刻是能引出心流的活動,而且確實也存在不少能獨自完成的儀式經驗能誘發這種感受,包括祈禱、冥想和持咒或是曼陀羅創作等重覆行為。但這些經驗與其他超越性經驗的共同處,在於過程中自我意識是被限制的,甚至降到消失的程度。在行動中自我變得沒那麼重要和明顯,這被視為一種幸福。甚至,從這許多例子中可清楚看出,心流狀態並不需要情緒喚醒。

相較之下,集體儀式似乎創造了一種更崇高而截然不同的經驗。在這些儀式中包含了強烈的情緒和心理喚醒,而且至關重要的是,這種情緒喚醒在參與者之間會共享並共同經歷。隨之發生的情感交流營造出一個動態系統,當中每個個人的經驗都受到其他人經驗的影響和放大,像是一千條溪流匯集成一道比任何單獨一溪流要更快、更強大的河流。當這種互動式的流動出現時,自我感覺被擴張,個人會經驗到與超越性的團體合一的感受。

涂爾幹設想集體歡騰是同步情緒喚醒的新興特質,創造出的效果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對他來說,是整體定義了部分,而不是反過來。單一的神祕主義者會在自我中尋求上帝,集體儀式則為參與者創造出在團體中尋找自我的條件,而讓他們經驗到成為一體的超越感。

透過與其他團體成員分享他們的行動和情感,參與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連結,直至「我」與「我們」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就如同我的研究對象告訴我的,「現場有數千個人,但你感覺大家合為了一體」。這是一種真正狂喜的感覺,創造出意義和一種集體的目的感,激發出個體重複體驗這種經驗的動機。

集體儀式是強大的社交技術,能夠刺激、提升並聯合個人而形成有凝聚力的團體,甚至鼓舞他們創造神話、宗教和進行其他有意義的追求。但是,與所有技術一樣,它們的用途可好可壞。如果僅談論歡騰的高貴層面而不承認它也有促進不和的可能性,那就有所偏頗了。

情緒性儀式經常被抹上意識形態色彩,被用來灌輸狂熱以及對外來者的敵意。只要想想納粹遊行、國家主義者的示威活動,或是宗教狂熱者和足球流氓的集會這類經常會走向黑暗的歡騰,便可想而知了。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The Psychology of Gifts

1. Aknin and Human (2015)發現如果禮物可以反映interests and passions of the giver,可以加強大家的bonding effects,所以唔一定要送人地鍾意既禮物先開心,比對方知道你鍾意咩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opens up and makes himself vulnerable),例如送一場你喜歡的音樂會門票。

2. 貴價禮物證明the willingness to invest in a relationship,即係誠意,strong signal of the perceived depth of the relationship,所以愈熟的人送禮反而會ignore the explicit preferences of the recipients on the wish lists,而將禮物視作一個relationship signal,反而唔熟的朋友會傾向送你想要既野,因為佢地do not feel the motivational conflict and select something from the wish lists。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的香港餐廳數目變化》

 根據Openrice的數字,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的香港餐廳數目變化


拉麵結業,也許因為日圓低企,日本外遊消費成本減輕,沒有必要留在香港吃。
Fine Dining/自助餐也因為疫情結束,可以外遊,加上經濟差了,貴價消費減少。
粉麵/米線都是民生店,也許是因為租金貴的店在續租時選擇結業。

《2024年5月香港餐廳數目按月變化》

 由Openrice的數據,2024年5月與2024年4月的香港餐廳數目相比如下: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松本清張的《德川家康》

講述家康由與信長結盟再到秀吉最後成功建立幕府制度的過程,幾好睇,成功之處是區分大名使他們互相制衡,節儉的性格比較深刻,及少年時期寄人離下當人質的經過。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九龍城寨之圍城》

本地演員為主的一套電影,打鬥精彩,不少角色都有突破,搭的佈景很有特色,強烈的香港本土色彩,值得入戲院觀看,55蚊戲票遇上演員謝票,值回票價。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不夠善良的我們》

第一套同太太一同看完的台劇,對白十分精煉,每個角色的刻劃的非常深入,人性的多面,既有仁慈,亦有嗔癡作祟的性格,導演說故事能力很強,將過去現在未來用8集呈現出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愛與婚姻中期的困惑,最後幾集對於生死的體悟殊深,兩位亦敵亦友的主角坦誠地面對所有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台東的風景不但美麗更有詩意,在沿著海岸的民宿渡過幾天,目送女主角的離開,結尾收得很美。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翠絲》電影

第一次睇有同志成份的電影,坦白說,畫面都頗為震撼,電影好看,剪接流暢,演員演技很好,充滿張力,只是不太明白男主角的心態,也許因為我不是同性戀,他的行為我需要代入才可以理解,因為我始終不明白為甚麼想成為女人就非要穿上女性衣物,因為許多女性也有中性打扮,但她們不會認為自己是男孩子,令我想到性這個觀念究竟是被建構的,還是真的是因為渴望打扮成女性的模樣,意思即是究竟女性有甚麼特質吸引一個人想成為女性。

是因為想打扮成女性?還是說話方式,還是生活方式例如去廁所?還是某種能力例如生兒育女?對於變性族群的心態,不得不承認我是難以明白的,也只能為她們的痛苦感到悲哀,特別是家人方面要開通真的很難接受,我在想,如果我的家人這樣做我會支持嗎?要再看類似電影感受一下。

不得不佩服袁富華,之前周處除三害見識過佢做奸角黑社會大佬都入型入格,想不到這次扮女性化的男人都這麼出色,完全沒有其他電影的影子,演技十分出色。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夏商周的教科書歷史是真的嗎?》

1. 紂王殺文王長子伯邑考?

按照商朝血腥的人祭宗教傳統,舉辦了一場高規格的祭典,作為冊封儀式的組成部分。在祭典上,紂王下令殺死了身份高貴的伯邑考當作祭品,命令全體參與者分享。另一個說法是古代有「殺首子」習俗,甚至將肉獻上給君主,或許伯邑考是被周文王殺之,史書記載堯殺長子考監明,舜因為長子亦被父後母弟痛恨,周始祖名為棄可能是因為長子被遺棄,齊桓公廚師易牙殺子給桓公嚐人肉味道,有兩個原因,迷信殺首子之後弟可以健康成長,或者原始部落對於搶回來的女人第一胎生的可能未必是自己的兒子故殺之。

2. 商紂殺羌人?

當早期人類社會有了一定程度的復雜化,開始形成王權和統治階層,但統治體系尚未完全成形和穩固時,統治者需要借用一種強大的機制來維持其權力,這就是人祭宗教和戰俘獻祭行為產生的基礎,直到滅商之前的這50年裡,定期捕捉數十位山地的羌人獻給商王朝,支持活人祭祀的需求。

商人眼中的動物,是能為其所馴服、運用,置放在身邊,卻又不時可能帶來破壞威脅的。或許以這個標準看,羌就是一種人形的動物。人方、鬼方、共方,那是明確的異族部落,有時聯盟,有時衝突,彼此間是人的關係。但羌不是,羌和動物一樣,可以為商人所用,也經常被獵捕來為商人所用。

人牲遺骸中氮 15 和硫 34 的含量,明顯比本地人低。若是吃過愈多肉類蛋白質,身體會累積更多氮 15,這表示人牲的飲食缺乏肉類,由此羌人也許只能食米不能食肉,商人視之為動物,因此沒有今日的道德觀,人牲是一件平常事。

後有「羌二人」的說法,學者認為羌的勢力有決定性的加強變化,逼得商人不得不調整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最有可能的,就是羌在西方長期和周人聯盟,周人勢力愈來愈大,對東方的商人造成愈來愈大的壓迫,於是羌跟著水漲船高,從傳統上的獸升等為人。

3. 妲己禍國?可能有其他身份?

商王朝這種獨特的十天干世系群(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傳統,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宮鬥劇套路「母憑子貴」,反過來是「子」憑「母」貴。學者認為妲己可能負責祭祀征戰,由於殺人無數,所以周人才如此痛恨要梟首示眾。

4. 真正的禪讓存在嗎?

《竹書紀年》記載,堯晚年本想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但部落聯盟的其他領導人希望輪流坐莊,反對世襲。隨後,舜發動了政變把堯給囚禁了,還流放了丹朱,自己奪權上位。同樣,舜晚年也沒有得到善終。舜之所以將鯀處死,是因為夏后氏的勢力太過強大,威脅了自己的地位,治水失敗只是一個藉口。禹繼承了夏后氏部落首領之位後,繼續治水。禹和舜有殺父之仇,禹在治水過程中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治水成功後,禹發動政變,將舜流放到南方的蒼梧之野,成功奪權上台。

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金都有感》


睇完黃綺琳的《金都》,覺得電影劇本對於婚姻的思考反映出香港不少情侶的心聲,令人思考到底結婚的意義在那裡。

1. 結婚真的有必要嗎?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其他人對於女士到達一定年紀後的期望嗎?還是要滿足家長的期望呢?拍拖到達一定年期是否真的非結婚不可?結婚之後會變成真愛嗎?還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呢?

2. 主角為了離家出走而選擇假結婚,已婚的她尚未離婚的時候,準備和未婚夫結婚,這種「裝結婚」又是否一種結婚,兩種扭曲的成人禮,各有目的,這種以愛之名會得到幸福嗎?

3. 結婚真的是戀愛的最後出路嗎?

電影一開始講述男女雙方已經同居在一所房子,房屋問題是心結,女主角不喜歡這個居住空間,多次問是否日後在這裡定居,男主角認為既然首期是母親提供理應由母親決定,多次漠視女主角的感受,及後預備了一次求婚,令假結婚的女主角陷入兩難,要隱瞞假結婚,再被揭穿,然後繼續自己離婚的工作,目的是要成全和男主角結婚的願望,和她假結婚的對象一開始也質問究竟這種結婚是否女主角真心願意,假結婚男希望取得香港身份證後可以出國旅行得到自由。

4. 究竟得到身份證是不是代表真的獲得了自由?自由這個概念在電影中反覆被提及,女主角不自由的地方在於她不滿意男朋友卻繼續接受,當初自己離家出走的勇氣,卻未成為自己離開一段變淡的感情所需要的勇氣,導致今日不自由的境況,在女主角幾次出走返大陸辦證的過程,逃離香港,關掉手機,反而令她有自由的感覺,不用再面對其他人的目光,沒有包袱必須解決自己、男主角與男主角母親三方的矛盾,不用再想以後將來生活的問題。

電影中道出許多婚禮的物質及感情問題,物質上,住在那裡?和長輩一同居住?長輩自出自入家中?婚禮要按長輩意思進行某種儀式?拍攝婚照時的意見不合?為了完成這個儀式委曲求全?另一半付出不夠多?

感情問題方面,辦婚禮的時機?這個對象真的是結婚對象?同床異夢?面對困難時雙方的態度及解決問題的取態?這些在電影內雙方都有分歧,似乎男方不了解女方,他的行為或許有付出,但不是女方希望他提供的,也許女主角需要的是先解決長輩及居住問題,而不是只對長輩妥協而忽略她的感受,男方卻選擇鋪張一場求婚儀式、買金魚,忽視了對方的情感需要。男方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一條心,可是卻愈走愈遠,大部份都想得到所有家人在婚禮的事上滿意,可是面對抉擇之時,總需要一方作出犧牲。

最後點醒女主角自由的假結婚男自己也選擇了結婚,因為他內地的女朋友懷孕,他選擇了用婚姻在承擔自己做過的事,其實懷孕是一個絕對的結婚理由嗎?在道德面前,應該選擇責任而放棄自由嗎,兩者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嗎?

結婚這個工具,在戶籍身份上出現漏洞,內地人透過假結婚來港,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即使是走法律漏洞,這種婚姻在香港基層生活上屢見不鮮,我想,每個地方不止香港也會出現這種以假結婚行移民之事,導致許多根本不相愛而為利益而促成的假婚姻,隨著兩地的經濟差距縮窄或許會有所減少。

假如在婚前看這套電影,也許會被舉辦婚禮出現的問題而嚇怕,雖說是反省婚姻的意義,但我認為不一定會出現這套電影的問題,婚後看這套電影,對照自己幾個月前舉辦婚禮,一年前開始的婚禮工程,我會覺得大部份的問題都沒有出現,一方面是太太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在許多事情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當機立斷,沒有一種儀式是非必要完成的,但當你選擇付禮金而不過大禮的時候,你就要明白,為甚麼要付訂金,為甚麼不過大禮,要作出妥協及取捨,雙方都同意這樣做,再說服長輩,如果無法妥協,一定以自己優先,再以伴侶優先,婚姻最忌就是委曲求全,當你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包括伴侶)的時候,將來必定會後悔,因為結婚是為了自己,繼而為了另一半,最後才是為了家人,如果將自己或另一半放在家人之後,結婚這個儀式就要變成為其他搞而搞,我熱愛搞一場大龍鳳,但目的是要令自己開心,如果自己都要委曲求全,結婚就虛有其表。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沙丘2丨各種元素炒埋一碟》


沙丘2,唔算好睇的電影,雖然網上一面倒都稱讚呢套電影,但有幾點我不太欣賞,第一是劇情方面,故事是男主角家族滅門後敗走,然後成長再復仇的故事,套路比較俗套,但不少人認為男主角由拒絕命運到改變自己中間的成長經過動人,但我則認為這種史詩式英雄故事比較像兒童故事的神話傳說,古典英雄主義再混合外星人背景加上沙漠場景的故事,有點像阿凡達加上哈利波特再加上駭客任務救世主的故事混合在一起,不算太新鮮的故事劇情,論謀略又不及權力的遊戲,論宗教意味則比駭客任務膚淺,甚至令人搞不清,究竟是為了家族,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生存,打打殺殺,叫天搶地,宗教意味的部份更加無聊,一群傻瓜只會向前殺,沒有太多謀略,只是一個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故事,不過令我想起瘋狂麥克斯的沙漠場景。

在建築美學上,有意見認為這種粗獷主義建築充滿未來感,加上沙漠場景一絕,但對於古怪建築加上古典、昆蟲元素的建築及機械,不及阿凡達色彩斑爛的世界,只是重複一般對於其他行星上荒涼世界的描寫,既不美觀亦跟普通爛地沙漠分別不大。

角色方面,我覺得奸角不是太奸,角色塑造上有點像自殺特攻隊的 「燄魔」查托·桑塔納,沒眉毛沒頭髮,特別是皇帝,外表看似很奸,實則一攻入去就跪地投降,主角完勝,演技方面,雖說鏡頭成功捕捉到主角們的細緻演繹,但太多面部鏡頭令人好奇「望夠未呀?」,有點拖沓的感覺,大部份時間對白不多,主角們亦是黑口黑面,氣氛沉重加上漢斯季默招牌式配樂那些難聽的尖銳及低沉聲音,令氣氛變得蒼涼單薄。

至於服裝方面,貝尼潔瑟睿德姐妹會造型似棋子,男主角的造型是參考羅曼諾夫王朝男性所穿的正式軍裝,塑造出復古和未來感,男主角母親臉上的紋面,似伊朗女性流亡藝術家 Shirin Neshat 的影像作品風格,有種恐怖感,中世紀暗黑宗教氣息,又見有透光黑布製成的寬鬆連身裙突顯他可怖的蠟白皮膚,至於奸角皇帝父親穿著的仿東方式寬袍,伊如蘭公主常穿的修女、聖女貞德般的中世紀騎士裝束,都給人一種復活的感覺,但明明是其他星球,反而服裝抄中世紀的衣物,感覺上不太符合所居住的環境,只是為了呈現出中古復古美學,與沙漠星球的風土格格不入,似是中古時代的家族情仇。

另外公主的兩款銀色頭飾異常突兀,皇帝群臣、侍女的服飾,則採用基督教神職人員進行宗教儀式時穿的聖衣,混雜了一些宗教意味的四不像,不如阿凡達想像上的天馬行空,黑影武士穿的是中世紀的小丑服;服侍男爵的侍女們則穿上 BDSM(性虐戀)黑皮革緊身衣,皮革浮雕、黑色牙齒、哥德風等元素,真正的邪惡黑暗難道只是這些過度形式化的服裝符號就可以代表嗎?

究竟是高科技還是落後,明明有戰機,最後還是要用一把小刀子去決勝負,而且是眾人圍觀,是非常落後的古代觀念才有這種無謂的決鬥模式去放大主角光環。,簡單放入搶資源的情節,多少個星球多少個民族不重要,其實說穿了不外乎是幾條村落的村民互相攻打對方,加插各家族的無聊恩怨,這種封建時代的背景或許對於現代觀眾而言有種吸引力,加上主角不死的光環,希臘神話式的英雄設定,其實跟熱血動漫都分別不大。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Happin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這本書嘗試分析甚麼是快樂,當中我覺得有幾個原素幾新鮮。

作者分作3類,第一是Attunement,第二是Engagement,第三是endorsement。

在Engagement方面,作者提出一個「flow」的概念,即是一種fully engaged in an activity的狀態,人會lose all sense of self-awareness, of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are not aware of feeling anything at all,不會有沉悶的感覺,應該是指deep play深戲。

Attunement即是inner clam, confidence及expansiveness of mood or spirit, feeling carefree, being uncompressed,簡單來說就是feeling wholly at home in your body,假如冇attunement,其實亦會減少我地其他happiness的capacity,因此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未必會令你很快樂,但卻是你追求各種不同快樂的前提。

但為甚麼有些人好像很難快樂呢?原因在於mood propensity,有種人比較容易感受某類情緒,propensity to experience certain moods and emotions rather than others。

作者認為快樂的來源可分為security, outlook, autonomy, relationships and skilled and meaningful activity,當中security又分material security, social security, project security (form part of your identity or sense of self, 例如career or being a good parent), time security (覺得自己夠唔夠時間做曬自己想做既事情);至於outlook作者認為有幾種心態好重要,包括positivity, acceptance, caring for other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雖然觀點部份以前聽過,但有的也新鮮,值得用這些標準對自己人生評估一下。

有點幾有道理,一直不喜歡某些社交聚會的原因是很不自在,無法有待在家的感覺,即沒有attunement,另外我個人的mood propensity都是比較憂慮成份重的,至於project security,由於我沒有太多事業心,感情方面的狀態是我衝量自己的婚姻project是否成功的關鍵,time security我是非常足夠的,大部份時間都覺得自己可以完成任務。

《幻愛》《詭老》

《幻愛》講精神病人跟臨床心理學家博士生戀愛的故事,取景幾唯美,彷彿令人覺得公屋環境不錯,但是劇情不太合我的口味,始終係呢類愛情電影,起伏不大,有點沉悶,但不乏精警的對白,最後的結局有點奇怪,但可以預料的,但始終對於學術界的情慾劇情有點難以置信,另外我覺得男主角的拒絕有點誇張,女方放棄學位追求愛情的情節在香港社會看來又不可能,無疾而終的戀愛反而令雙方的犧牲有點無謂,相反一念無明的結局比較開放,搬離唐樓以後坐在湖邊,究竟最後定居何處呢?

《詭老》講述一群遊客去到一個沙灘,沙灘附近的岩石群會令他們極速變老,1小時等於7年,於是主角子女極速成長,和另外遊客的子女交配產子不久又死去,開始變老的他們有各樣的身體機能問題,最後只有一對姊弟未死,他們遊水成功逃離沙灘,發現原來自己被當作白老鼠試驗醫治疾病的藥物,最後被警察救出離開這個地方。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香港的現況》

這個議題有趣而且重要,最近海外youtuber均分析過政府人口數字及出入境人數,有以下的結論,部份結論可圈可點。

1. 香港的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口,年輕人口出現明顯跌幅。

2. 「搶人才」政策未能填補人口流失,出生人口繼續下跌。

3. 2018年機場入境人數18.4萬,2024年14萬人,吸引唔到遊客。香港入境旅客人數比2018-19年少,代表佢地因為國安法所以唔鍾意香港?假如貨幣匯率有變,也許對遊客的影響或者更大。

5. 60萬人離開香港,勞動人口少了,工資上升,令經營開支增加,結業潮增加?按照這個邏輯,小國的工資應該是天文數字。至於營運開支增加,翻查政府數字,膳食服務業2023年底的營運開支為378億元,而2018年的數字為482億元,估計是由於租金高昂而導致的,當時店舖租金仍然高企,所以雖然最低工資這幾年上升,與營運開支的增減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假如再細分,僱員薪酬及貨品成本均較2018年為低,但銷售總額及盈餘則均較2018年為低,理由應該與人口減少及疫情回復需時有關。

其他數字:

1. 2023年第4季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74億元,2018年同期則有304億元。

2. 2018年約 17 700間機構從事餐飲服務業。同期,餐飲服務業的就業人數約為 250 000 人。2022年,約17 100間機構從事餐飲服務業。同期,餐飲服務業的就業人數約為 216 700 人。

3. 2018年,普通食肆牌照的數目為 11 200,2022年底 ,普通食肆牌照的數目約為12 600。




4. 上圖可見,機構單位數目及就業人數正在回升,假如移民潮導致勞動人口持續減少,理應繼續下降或持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內地輸入人口增加。另外批發的牌照上2023年底亦比2018年底增加,食肆是否真的減少要從多個數字進行分析,但牌照數目增加是一個特別的現象。

5. 以2018年12月的每月平均入住率有94%,但所涉房間僅約7.65萬,實際入住房間數目不及2023年12月,因整體房間數目大增,故入住率即使為87%亦涉7.84萬的入住數目。

6. 在二零二三年五月至六月,本港僱員每月工資的第10個、第25個、第75個及第90個百分位數分別為$10,400、$14,300、$31,100及$48,500。在二零一九年五月至六月,本港僱員每月工資的第10個、第25個、第75個及第90個百分位數分別為$10,000、$13,100、$28,200及$44,600。記得有個教授跟我說過即使30歲以上大學程度的畢業生對比大學畢業生人工中位數有所上升,是不足以證明香港大學畢業生有上流的機會,只是說明了兩者當時的中位數,明明他亦是一個向上加薪的例子,卻只願相信上流只發生在他一人身上而非普遍情況,有精英中心主義的傾向,認為其他擁有大學學歷的香港人難以上流。雖然畢業生人工的確不高,卻不代表大部份永遠也沒有升職加薪上流中產的機會。

《胡晴舫 - 旅人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會認為只有自己的愛情是獨一無二的,驚世動人,且高貴脫俗。其它人的愛情都不過是庸俗的遊戲,人性的重複,完全不值得一談。就連失戀,也只有自己的痛苦最真實,角色最無辜,受傷最深切;別人失掉了愛情,則是愚昧所導致的不幸。人生有些事情,譬如愛情和旅行,是完全無法與人話清楚的;也,只能留給自己收藏。

每個旅人的旅行經驗就如一瓶瓶裝釀的紅酒。雖然表面上都裝在相同的瓶子裡,貼上相同的廠商標籤,代表從同一家酒廠出品。然而,不一樣的年份,釀出不一樣的風味;一年中不一樣的月份,又會造成極大的不相同。而,在沒有開瓶之前,你不會知道那些細緻的差別。拿起那些看起來比孿生子更像攣生子的酒瓶,以為這不過又是一瓶大量生產的法國紅酒。」

將旅行比喻為愛情及紅酒,都是看似雷同實則獨一無二,只有自己才能明白。

一個旅人和另一個旅人並不見得能夠認同或理解對方在旅行上所獲得的靈感。同一個地方,每一個旅人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因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年份,不同的眼睛,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個人興趣,當然,就會衍生不同的詮釋和印象。

必得在戀愛之後,回頭讀那些羅曼史,你才會發現就算再不入流的言情小說,都曾經對愛情做出一些正確的觀察;再庸俗的流行歌曲,有時候,還是能夠唱出一兩句再老生常談不過的道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令光腳的你站在浴室鏡子前,發怔失魂。」

每段旅程都是獨一無二,即使俗套的旅遊也會有一點觀察,你會記得某年某月在某地方做過的一件無聊小事,無須比較不同的旅遊去證明自我的偉大。

「沒有其它任何時候,比旅行一陣子後回頭集中閱讀那些舊報紙,更能恍然大悟社會日常運作的零碎繁瑣,更能覺醒世上大部分的新聞實際上都是不值得一書的消息,更能發覺自己置身的世界其實是一個不斷自我重複的世界。標題上的名字來來去去,傳達的訊息卻大同小異,故事手法一成不變。只是裝模作樣地換了不同的樂器,彈奏的還是同一支曲調。」

「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指出的那樣,當人類舊日的道德中心遭到戰爭、遷徙、革命的挑戰而崩潰、消解,工作成為現代人共同遵守的新倫理。」以工作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家庭,朋友圈,價值觀與實現理想,那些每星期回到教會的人,真正的信仰是自己的工作,他們所擁有的不是上帝給予,而是他們的工作所給予的生活。」

工作倫理是下一個值得研讀的課題。

像筷子挾一隻圓潤的雞肉冬菇餃子去沾醬油,只那麼輕輕滾過,黑色醬油上已經浮起一層透明的油脂。」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胡晴舫 《旅人的思考》

「前仆後繼的旅人,用他們的精神青春金錢,乃至於生命,為每一個地方定位,記錄。像一個耐心的編輯徹夜不休地為一本未出世的手稿,修訂整理下標,親手謄過,修潤,直到稿子如一塊白玉圓潤無瑕,裡面的思想發出光芒。」

「旅行方式與旅行地點同等重要。當一般旅人總是盡量縮短旅途時間,急急忙忙從一個城市趕到下一個城市,把時間留給重要的觀光地點。達弗斯人卻任自己在路上蹉跎。他們選擇騎腳踏車,徒步健行,划船,坐火車,開私人飛機,搭乘熱氣球,上渡輪,不疾不徐,慢慢領觸沿途風光。」

想起自己也是喜歡一天到多個地方,也許是窮人心理作崇,總覺得去得愈多地方,收獲愈豐。

「是的,跟達弗斯人談起旅行,是一樁自殺性行為。只會讓自己覺得本身生命庸俗、可悲、缺乏創意,如同一尊倫敦塔買來的塑膠英國玩具兵紀念品,棄之絕不可惜。

這個比喻挺有趣,旅遊總會買上一兩個回到家察覺多餘的紀念品,庸俗而乏味。

「托斯卡尼指出旅人的渴望。旅行,是為了窺視其它世界的神秘。城市與旅人之間,一種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關係。

城市或島嶼或高原或村落或海灘,必得發出超乎尋常的魅力。不然觀眾回家就會嘖嘖作聲,抱怨旅途的無聊單調。

有人看,就得有人演。看與被看之間,是權力關係,是含有默契的協定,是一種交換行為。只要旅人的眼睛存在,被觀看的城市就被迫矯情。惺惺作態之必要。當旅人在自家門口倒垃圾,上大街壓馬路,去餐廳排隊喝茶吃飯,到書店買卡片和鉛筆,理所當然,生活即是文化。然,搭了飛機輪船,去到別人的城市,看見當地人在自家門口倒垃圾,上大街壓馬路,去餐廳排隊喝茶吃飯,到書店買卡片和鉛筆;沒有樣式怪異的建築,沒有奇特的身體裝飾藝術,沒有不近情理的規範風俗,如此,算不算真正的旅行呢?」

筆者認識的人當中的確有些會覺得假如沒有驚心動魄的體驗,就不算了解當地的地方,期待一種刺激的表演上映,但其實不管甚麼地方,正常人都生活跟普通都市人都差不多,上班假日外遊購買生活用品,這些小事反而令我感到熟悉,還原一個旅遊城市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為了滿足遊客體驗或既定印象而存在的。

「旅行家希望能給你做臉千遍也得不到的智性之美。旅行家代表的不只是一份提供服務的行業,同時也挾帶了知識文明的優勢,他見識了你不曾見識的事物,因此,必須負責提升你的心靈

所以,她一面滔滔不絕丟出許多旅遊細節,應該在那個季節以那條路線去那個國家的那個城市的那個餐廳點那道菜,一面用近乎文學的優美辭藻,傷感提起一九九八年夏天那個陪她暢遊法國南部的男人,一九九五年聖誕節在布拉格街頭聽見的大提琴演奏,二〇〇三年在日本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今年春天在印尼島嶼經歷一場動人的綿綿細雨。

全世界,她幾乎都跑遍了。「我見過一般人一輩子未能想像的景象,到過普通人未曾去過的地方。」她強調,「我不走觀光路線,看見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這是什麼意思呢,我不敢要求她講白話。

她的神態擺出不容質疑的領袖品格

正如革命家從來只提供口號,不見得要有健全的理論基礎,群眾就被期待要激情莫名,她丟給我一個漂亮句子,「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革命本身就能提供答案,旅行也是。我點點頭,試圖看起來很興奮的模樣。」

認識這一種人,總會賦予自己的旅遊一種使命感,認為自己祟高的體驗獨一無二,卻又想感化世人,但又認為其他人不可能提升至他們的境界,只能透過他們的講解去感受這種有深度的體驗,他們認為深度遊可以帶你徹底認識一個地方,強調自己與觀光客不一樣的旅行,他們視旅行為生活,認為都市人忙於工作沒有自己的生活,失去自己的人生,彷彿工作就是糟蹋自己的人生。

為甚麼努力工作就不是一種生活,去旅行就是一種高尚的生活,再者居住一段時間就等於深入了解該地方嗎?有時候也許當地人居住多年都不太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對去過的地方回家作一番考察思考,將收集的資料與旅行體驗印證,尚且不能說自己可以深入了解一個地方,他們所提及的深度遊,給予的旅遊細節其實與一般遊客沒有太大分別,卻又自命找到旅行的深度與真理,實屬可笑,認識到自己視角的局限,不輕易妄下結論指點江山,才是一種真正的智性之美。

「旅人之所以浪擲生命,也是為了嚮往一個答案。他以為,透過持續的等待,他就能在地球的一個遙遠角落,找到他想要的解答。而旅人是如此容易滿足。到了目的地,只那麼一眼,他已經覺得豁然開朗。有沒有答案,相對地,都變得不重要

等待果陀,本身就是一種樂趣。虛無,是每一個旅人必備的隨身行李。當等待成為一種習慣的當天,我發現我正在旅行。

習慣等待的確是旅行必要的技能,等車,等上機,等入住,等吃東西,等旅伴,去過法國等旅遊巴在站前等了1小時以後,我領悟到無常,明白不能強求每分每秒都可以目睹新奇的事物,站著看著同一個景色1小時,反而有別的滿足感,也許是接受命運安排的豁達。

胡晴舫的散文集《旅人》

這本散文集值得一讀的原因在於,作者思考旅行的意義,不落俗套,當中有不少章節令我都深有共鳴。

1. 當我們思考旅行的視角時,真的到過更多地方就代表愈有見識嗎?

「旅行的道理,如同瞎子摸大象。居住在自己城市的旅人,只見到自己城市的一隻大腿,一個耳朵,一把象牙。你專注在自己平時生活的活動範圍,陷於日常工作的及時完成,牽制於固定不變的人際關係脈絡之中。一個旅人,卻能夠拉開距離,看到大象的全貌。他能夠,對你的城市帶著研究的目光,不帶情緒地對你的城市進行去蕪存菁的工作。他有理智,可以抗拒城市不分青紅皂白的感染力;他有閒情,擔得起耗費時間精力,慢慢品味你的城市。」

按:作者指出,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其實不太會到旅遊景點,所以假如一名遊客問當地人,也許當地居民也不曾到訪過那些景點,甚至乎跟遊客第一次到訪這些景點。

「住在某個城市,不表示理解這個城市。你進到城裡,想要打聽哪間旅館可以落腳、博物館閉館時間和某個歷史人物的舊宅,常常發現路人無法回答。

因為在這個城市,他工作、搭車、回家,他不需要旅館也不需要博物館。他不需要清楚當年是哪一個偉大君王建造了他現在居住的城市、某對著名戀人曾經殉情在他每天開車經過的橋下。」

可是,當地居民會受日常生活視野所局限,反而遊客可以客觀的從不同方向去考察一座城市,有的會聽從導遊或旅遊業工作者膚淺地的描述,我則會翻查政府的網站資料結合視覺上的觀察,評估兩者的印象是否吻合,不能只從當地一兩名居民或司機建構出對於所旅遊城市的印象。愈接近城市的居民不一定就對城市有一個清晰的理解,我想部份原因均受工作及階層所限,除非你的工作每天可以和不同階層的市民溝通,否則認知也會出現局限。

2. 一種旅客往往強調自己旅遊的深度,強調自己不一樣的體驗,渴望擁有其他人不曾擁有的旅程,是怎樣的心態呢?

「可是,活在一個大眾商業文化活躍的時代,一個旅人能夠展示特別的旅行證據,以示自己的品味獨特出眾,已經越來越難。有時候,在異地喜孜孜買到一項精緻物品,回到自己家鄉,才發覺是隔壁巷口那家不起眼的工廠所製造出口的。或,辛辛苦苦從另一塊大陸扛了兩隻民俗工藝品的椅子,沒多久,看見常常經過的中級家具店展示台上,好端端擺著相同的椅子。

世故的旅人只好開始往更冷僻的品味發展。觀光團不能再跟了,得自助旅行;羅馬不能再去了,得去南極;川久保玲不能再買了,得到青山道上右邊數過來第三個巷子的棕色大樓的地下室找一個不世出的天才設計師。」

按:有些旅客總會強調自己的個殊性,不停挑戰一些危險的地方,目的也許不在於體驗,而是要證明給其他旅客,看,我旅行的深度和品味均在你們之上。只是這樣的競爭心態,旅行成為自我人格展演的一項重要工具,可以鄙視他者,區分他者而顯得自己靈性上的高貴。作者指出「你凡階級從你的旅行方式開始。」,難不成旅行是一種普通市民彼此傾軋的階級鬥爭嗎?

作者認為階級有分經濟與文化,經濟上的階級只是比較去過的地方數目,吃過的東西,享受過的風景或禮遇,可是文化階級的體驗分野在於,究竟旅客會否有興趣思考城市的居民生活,例如基本的衣食住行或者政治參與等,而不只是飲飲食食,講究旅行衣著的品味。

我認為,不論作為一為膚淺的遊客或是有深度的旅行家,旅遊體驗都是個人的,無所謂高低深淺之分,正如有的愛情也許只是柴米油鹽,有的是生死與共,都是個人一生獨特的體驗,無須口誅筆伐,沒有誰比誰高尚。

3. 如果去台灣旅行會獲台灣人善待,但移民去台灣則變成陌路人嗎?

「一旦說起相同的語言,所有層層剝去的社會機制重新復位。彼此差異不是成長背景不同,不是價值觀不同,不是宗教信仰不同,而是階級、智識、經濟、族群等社會性的分門別類,而是對方完全是個混蛋。旅人認出本地人的傲慢封閉,本地人嗅出旅人的膚淺幼稚。感到各自在地球上的存在不過是一種資源浪費。如果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將天天擦肩而過,永遠也不會說上一句話。因為他們所屬的社會階級不同。」

按:作者的看法有趣,也許共同說出同一種語言,另一半的性格或價值觀就容易正面衝突,變回普通的市民,會容易受自身階級的影響,相遇而生出感情的機會就不那麼容易了。

4. 移民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嗎?

作者認為未必,「你並不會因為一個新的城市,就過起新的生活。你也發現,沒有了老環境,持續舊生活所需要的元素並沒有因此缺貨。新的城市,完整地,提供了一切你曾經依賴至深或深惡痛絕的生活要素。萬事不缺。日日夜夜,你還是活得像一隻老狗。喝你的茶,嚼你的口香糖,買款式大同小異的鞋子,很快找到類似的朋友相處,選看類似的電影,連駝背的角度都不曾改變。」

按:也許要改變的不只是居住地,而是生活習慣如影隨形,的確,本來沒有太多朋友的,移民後也是一樣,多朋友的,移民後也許有認識朋友的方法,生活的惡習終歸會浮現出來的。

5. 你喜歡甚麼樣的都市人?

有人喜歡好客,有人沒有特別偏好,作者喜歡的是「我喜歡這種不理睬旅人身份的城市。當我在該城市街道上散步時,覺得自在,可以呼吸。那些當地人自顧自地工作、上學、購物,站在街邊說話,帶孩子散步,坐在餐廳吃飯,電車上讀報紙,掃地倒水,迎著日出,送走月落,旁若無人地紮紮實實過他們的日子,活出一股高貴尊貴的生命態度。讓我感動。」,讓她可以感受真實的異地生活體驗,而不是旅遊渡假村的造作與不真實。

6. 文研的角色,旅遊體驗的再複製?

「這是為什麼每一個遊客到了紐約一定要去百老匯看場音樂劇,在巴黎就要在香榭大道的露天咖啡座喝上一杯咖啡,在日本箱根必要泡一趟溫泉,去了羅馬就在許願池丟一個銅板。這種複製的行為,本身已是一種文化儀式。彷彿沒有完成這項儀式,旅行就不曾完整。好比,在動作片裡,沒有爆破,沒有飛車追逐,沒有打鬥,觀眾就會覺得什麼都沒看到。」

作者認為每位遊客都重複做同一種動作活動,是一種文化儀式,但事實上這種儀式令旅客覺得旅行好像完成了一件事,會有種完整的感覺,即使和其他到此一遊的旅客一樣,成為經典的劇情。

7. 為甚麼工作成為旅行,旅行成為工作?

作者認為這句的見解是現代人視旅行為一種工作,計劃很多,追尋一種完整的敘事性。

「人類開始如此熱衷安排設計假期,與我們越來越無法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有關。如美國學者理查桑內特所犀利指出,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削弱了人類生活的「敘事性」。敘事性乃是生活中的延續感:事件,像一群優美的有機體,彼此連接,吸收養分,互相繁衍下去。生命中任何事情均能找到來龍去脈,互為因果。」簡單而言,就是如果工作無法給予勞動階層一個美好的人生故事,去一次旅行就是計劃一個豐富的人生故事在假期中送給自己,在這個計劃旅行下,都市人有權掌握自己人生。

旅行因而成為一種新的道德倫理,提供生活的敘事性,反過來現代社會,工作變成像旅行一樣,第一是流動性,現代社會強調轉工,擁有適應不同地方的能力,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離開。正因如此,「做同一份工作並不值得羞恥,規律無變化的工作也未必是壞事。進入工業時代,這概念卻變得難以忍受。如果你是一個人類,似乎就不該從事單調、一再反覆的活動,因為那是機器做的事情。我們討厭不斷做同一件事。實在無聊,我們會說,浪費生命。如果我們去同一間飯館吃飯,只消幾天,我們就膩了。如果我們住在同一座城市太久,我們就會想要逃走。我們無法安定下來。我們旅行,為了滿足持續不斷囓咬我們內心的那份衝動。我們努力工作,安排事宜,為了讓旅行順遂,讓離開變得可能。」

「當假期搞得越來越像工作,同時,人們的職業生涯卻越來越像旅行。我們是工作上的觀光客,總是從這份工作旅行到下一份工作,我們累積工作資歷,就像我們累積飛行公里數一樣,飛得越遠、越多,履歷表上就越洋洋灑灑。」

這個概念對於思考旅行既有趣也重要。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一念無明》

講述精神病人余文樂的一套電影,我覺得曾志偉演得幾好,似乎無其他演員比他更適合做這個角色,世故卻又有點迷茫,演員的演技真的不錯,可能看了周處除三害,感覺電影有點諷刺宗教教會的味道,節奏不錯,導演講故事的能力不錯,不過我覺得鏡頭上最後余文樂跟曾志偉對話的高潮略為太快轉鏡頭,影響觀看體驗,慢一點會比較,也許想觀眾都看到二人的表情吧,一鏡到底也不錯,感覺上演員很少移動,通常都是停下來對話的,但電影歌曲很難聽,像頌經似的。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整理房間時應當將物品分為五類:衣物、書籍、紙張檔案、雜物和情感紀念品;在整理時拿起每件物品,如果能使自己「怦然心動」則留下,如果不能則要感謝物品的貢獻然後與其告別。



樹懶生活法

刷牙時,一顆一顆慢慢來,感受刷毛一根根刷過牙齒表面、泡沫在齒縫與舌尖的質地;喝咖啡前,先欣賞上層奶泡的花樣,有沒有看出什麼圖案?聞聞香氣,小抿一口,閉上眼感受前中後味,在腦中複習這顆咖啡豆的歷史和資訊。

在通勤的車上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路人的服飾;等早餐時不滑手機,而是欣賞老闆娘俐落的煎蛋手法和神乎其技的記人術;眼前的一切就像在拍紀錄片,每一幕都很普通,細看看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見,卻鏗鏘有力的充滿意義。

「淡人」

贏不了別人,擺也擺不爛,想躺又躺不平,對世界不抱希望也不至於絕望,一生平平淡淡,對任何事也平平淡淡,那種不上不下的人,我們稱之為「淡人」。

因為無念無想,只管盡到本分,基本上不太為世俗上是非誘惑動搖,心情不太因為什麼人事物波動。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旅行的研究丨合乎常理分析

《Travel and lifestyle》 / edited by Mimi Li, Xiaoting Huang and Han Shen.

Social life is performative and determined by the roles allocated by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Goffman, 1959).

Because work and life are the two central domains people confront on a daily basi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work and life roles forms part of daily life (Ashforth, Kreiner, & Fugate, 2000).

作者研究旅行與人生的關係,他指出歐洲國家大多願意放取所有年假,反而北美及亞洲國家即使有年假亦未必會放取,Leisure Compensation theory指去旅行的目的在於regain autonomy,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指出旅行可以累積internal resources,增加人生的滿足感,例如participating in adventure or sports activities或者learning opportunities,但研究指出旅行時間長短與快樂沒有直接關係,學者提出5個旅行的目的Relaxation, detachment, mastery, autonomy and life satisfaction,認為短旅行目的是於提供the passive route to life satisfaction (detachment and relaxation),長途旅行目的在於提供the active route (mastery)。

為甚麼不去旅行呢?

學者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標,當Individuals with a greater conflict在人生目標上,例如缺乏ability to manage time for work requirements時,他們會選擇放棄相對次要的goals,例如沒有時間的人會abandon their pursuit of personal pressure,reduce feelings of deservingness of pleasure,相對上會沒有那麼需要去spend time on travel-related activities,所以temporal landmarks, (i.e. 指一些特別時刻,例如某些假日或者人生重要的時刻,有些人會選擇去旅行方式去渡過這些時光,例如結婚,升職,成年等人生階段都是temporal landmarks的一種) 對他們的影響不大。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情感規範決定關係的去留?消費物品與主體性的關係》

繼續分析the sociology of negative relations,作者指出現代婚姻的轉變,離婚原因開始由客觀變為主觀,意思以前可能家暴、缺乏經濟能力才是離婚原因,慢慢女性開始重視個人感受,於是抽象的情感反而成為離婚的原因,令婚姻的終結變得相對主觀,令結果更加不穩定,或者某一日突然伴侶提出離婚,而女性經濟能力增加會進一步提高情感因素的影響力。反過來說,女性相對沒有那麼重視物質,更希望婚姻與承諾。


分手的原因與自我價值有關?

現代浪漫愛情最重要的一個新創點是,雙方都需要確保主體的自我價值。然後,為了捍衛自我價值,個體會建立起自己的情感規範,而根據這些規範決定關係的去留,例如安全感、被需要感、興趣配合度等,另外有伴侶亦會從成長角度決定一段關係是否繼續,「成功」指的是一種具備不斷吸收新知識以及整合知識的文化能力主體性。一旦個人藉由培養新品味來改善主體性,那麼他察覺伴侶的情感世界和心靈世界有所隔閡而分手,即是讀大學後分手類型,但這種以經歷及消費品建構的自我意識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展,所以令關係更加不確定。

為甚麼情侶會因為家居物品或者生活方式而有衝突呢?

因為商品是持緻不斷的刺激源,既因為主體將自我感覺與物品聯繫在一起,還因為消費實踐是兩個主體相遇、互動和建立紐帶的平臺。由於商品已成為人們據以建構情感和關係的過疲之物,它們也可能成為日常關係中反覆出現的緊張點,質疑人們如何定義自已以及在何處定義自己,從而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上以及主體性的深層核心中造成「累積的」(cumulative)壓力感。社會行為者以持續不斷更新、改善和變化的方式,體驗其身為消費者的自我,構成了自我敘事的主要部份,反映出個人如何感知自己的變化和發展,稱為「完善化」的過程,威脅到最初與某人所達成的「契約」,以及當初這自我在其伴侶身上所觀察到的價值。

離婚原因可分作三類?

作者指出離婚的原因可分為三類,愛的終結的敘事是頓悟、啟示或是理解;嫌隙積累,小事以及日常衝突逐漸破壞親暱關係的結構;某些事件行動或者話語都起到微創傷的作用,標誌了與一個人道德原則,三者都可以引起婚姻的衝突。

《周處除三害》台版John Wick

非常出色的一套電影,講述黑幫尋仇、警匪對決的打鬥絕不花巧,睇得非常緊張,故事的劇本拍得不長不短,恰到好處,男主角演技自然,只是女主角的戲份比較少,與男主角的對白亦不太多,有點可惜,最後自首到死刑的一幕拍得精彩,喜歡電影的拍攝角度及取景,由大入小,對稱的構圖睇得舒服。主角自知有絕症希望世人記得,希望不朽,這種臨終前對於自我的理解貫穿全套戲,最後原來根本沒有絕症,可是行為卻被判處死刑,不做任何事躲藏反而不致死去,但無人記得,但犯下大量謀殺兇案之後反而令世人記得,有種不存在的存在,男主角最後參透生死,頓悟宗教騙局,唯有從自我思考入手才可定義自己的本質,由痛苦到超脫,這種虛無感配合邪教、罪惡、佛學貪嗔痴元素,以暴力美學呈現給觀眾,愛情方面,女主角與母親的失去自由的宿命輪迴在男主角身上終結得到自由,沒有牽涉太多俗套情愛,醫生的黑道角色亦正亦邪,錯手創造了這個悲劇英雄,是這套電影好看之處。

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血腥假期 Thanksgiving》

這套恐怖血腥電影不難發現美式恐怖片的基本元素,首先是有一個殺人魔,逐一用不同方法虐待捉來的人,這次是焗熟主角們再吃他們,然後像月光光心慌慌或德州電鋸殺人狂那樣窮追不捨,其實我是幾喜歡看這種追殺的電影,有種刺激感。奇怪的是,印象中大部份這類電影的女主角必定是穿著得比較豐滿去展示身材,再躲避追殺,在恐怖的刺激同時再提供情欲的享受,似乎是近代美式恐怖電影的元素,這次也找來了金髮豐滿年輕女郎Nell Verlaque擔任女主角,情節簡單,最後兇手沒有死去的,劇情跟其他恐怖片大同小異,兇器是斧頭。

《荒漠惡種 The Seeding 2023》

這套電影是一套驚慄片,談不上恐怖的,欣賞電影配樂,尖銳的聲音營造到一種懸疑的氣氛,另外電影的過場風景有種蒼涼感,取景為猶他州的沙漠地帶紅岩峽谷,景色一絕。

劇情有點無聊,講述一名男子落到一個山谷之中,谷中只有一間屋子和一個女人,男子無法離開,谷上的孩童見死不救取笑他,他在絕望中與女子行房,然後女子懷孕。男子意外令谷上一名孩童被吊死,然後女子哀痛孩童死去怪罪在男子身上,將男子囚禁,最後臨盤之際釋放男子,男子帶女子離開山谷但半路女子誕下女兒,然後孩童在男子身後出現將其刺死。

劇情應該是女子為了生育而設計令男子與她行房配種,當生到女兒後就可以將配種使命交給女兒,以往應該不少男子命喪於此地,可是劇情怪誕之處是,為甚麼兄弟們要將孩童殺死,及後又一同與母親狂歡?山谷中只有一名女子有配種的使命嗎?是甚麼古老儀式要女子獨自一人居住?電影存在太多疑問,一旦沒有疑問,結局或許又是警察善後,反而這樣不知甚麼原因主角死了,多了一份懸疑感,沒頭沒尾的電影故事,以初生女孩的出生作結,過份強調敘事的合理性難以感受電影的荒誕感。



2024年3月9日 星期六

《臨時劫案》

冇冷場的一套喜劇,雖然是警匪片,但劇本將各人的相遇串連在一起,部份角色不期而遇,令故事得以發展下去,當中主角的演技最出眾,一改以往帥氣的形象,令人有驚喜。原以為會成為一套膠片,但最後發現劇雖然荒誕但卻成功刻劃到現實的都市人性格,而且有不少新面孔,同時亦喜愛拍攝香港街景的處理方法。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假性親密:修復失衡的互動,走進真實關係》

無聊書本,閱讀後也不知道究竟作者想表達甚麼,很少面對這種表達奇奇怪怪的書本,作者指出假性親密,就是指伴侶一方為表演者,一方為觀眾,利用招牌表演去掩飾自己真正感受,以為不停對另一半好就是真正的親密關係,但作者沒有在定義上深究這種假性有多「假」,反而不斷以故事作例子去解釋要坦誠向伴侶交代自己童年,認為童年的生活是造成這種假性傾向的主因,都是老生常談,完全不明所以,浪費時間,不過光看標題不難被書本吸引,以為有甚麼真知灼見。

甚麼叫真正的親密關係?作者指出要情感理解和深度連結,但這個定義也很虛幻,一般而言就是你覺得對方理解你,你的關係就親密,你覺得對方明白你,你就可以連結大家的內心,不是甚麼大道理,簡單而言就是愛不夠,而不是像書本的主角那樣去計算付出多少,以為付出夠多就是親密關係,因為愛的質量不是計量遊戲,這個道理十分簡單,作者擅長將一些老生常談再包裝,換個字眼就好像變成一套新理論,浪費讀者時間。

《戀人未滿與前現代愛情觀》

戀人未滿的定義

「戀人未滿」式的互動,是當事雙方明講或不明講而同意彼此維持一種「非關係」的關係。這種戀人未滿的當事人沒有或幾乎不會擘劃未來,不會公開出雙入對,不給承諾,只想活在當下,通常(並非總是)以滿足一方或雙方的性需求為目的。

戀人未滿乃是隨意性愛的延伸,是時間拉長了的隨意性愛。它只能算是「非關係」,因為當事雙方中至少有一方要嘛缺乏感情目標或是不願想像未來,要嘛兩者兼而有之。「除非另有通知」,否則此類關係將會一直拖延下去。戀人未滿這一條路「無處可去」,沒有或者幾乎沒有「敘事性」(narrativity),其中的契約性質恰恰在於雙方都同意彼此間的互動不算一種關係。

戀人未滿乃建立在矛盾或是混亂意志之上(甚至建立在無關係可言的意願之上)的情感契約。戀人未滿是一種非關係(或者至少是位於積極和消極關係之間那不明朗的暧昧地帶)的合意形式。


前現代的愛情與現代愛情的分野

前現代的愛倩評價者在作選擇的時候,就好像在拍賣會上一樣,因為他們是在客體稀缺的條件下換作的。現代的性與愛情的評價者在作選擇的時候,則好像在超市裡挑東西一樣,缺乏明確的參考基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被導入消費市場中的愛情和性的行為,其價值都因此縮水了。由於性的行為者是在市場情境中邂逅的,因此這些行為者面臨著我們所謂「情感通編」(emotional deflation)的狀況,這和通貨緊縮的經濟機制並無二致,也就是說,商品整體價格或是價值的下降,乃是因為競爭壓低了價格,或者因為更高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選項越是繁多越會導致貶值,因為在還項豐當的情況下,物品和人變得更加容易相互置換。當巧克力的種類一多時,它們就變得可以互換,因此容易被貶低為其抽象的貨幣價值。現在的重點乃在於找出(或是發明)獨特性,而這獨待性便以我們所謂的「墜入愛河」或「戀愛」呈現出來。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找出自己可以依附的獨特點。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The End of Love:A Sociology of Negative Relations 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

未婚男與已婚男人的分別,單身或更加自在嗎?

根據Durkheim的觀點,單身是一種失範,失範的慾望具有如下諸多特徵:其一,它沒有目的,只是自由漂浮、自由流動又游移不定;其二,它之所以沒有目的,那是因為它的內在沒有規範的樁子,一支可以賴以建立總體論述結構的樁子;其三,對於單身男性而言,未來是不確定的,無法為當下提供指導。相較之下,橫在已婚男性眼前的,是植基於規範的認知以及參與已知的、確定的未來,他知道哪些生活樂趣正等著他,並且透過婚姻制度確保自己繼續擁有那些樂趣。

參照之下,單身男性無法想像未來,而是被困在一個只包含「期望」(esperance)的天地中,這比一個人對未來的預估要模糊、要無定形得多。藉由期望,單身男性設想了一種也許只是曇花一現的新享樂可能性。這類型的慾望表現出失範的特色:它缺乏融合力(它並不是源自社會規範),並且它的目的也不在參與社會單元;其四,在失範的慾望中,主體的內心生活(涂爾幹稱之為「精神板塊 」〔mental plate〕)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注意力從此對象移轉到彼對象,此外,更由於無法將慾望固定在一個人和一套體制上,他也無法做出什麼決定。

就定義而言,已婚男性是曾做出決定的人,而單身男性只能無限期地積累經驗、慾望與伴侶,而無法將其慾望的不滅動力帶入情感和敘事的結局或決定中。不確定性、積累、游移、無法(或是不願)想像未來,凡此種種,都構成了「失範慾望」本質,令其主體無法適應社會規範或是認同體制。失範的各種慾望只能並存於水平面上。

儘管已婚男人的享樂較受限制,然而這種享樂是穩定的,這種確定性構成了他的心理基礎。未婚男人雖然有權在心之所嚮的地方隨意留情,但是渴望擁有一切導致他對任何事物都不滿意,當一個人不再受到制約,他就無法自我反省。


求婚的意義是甚麼?

婚前求愛是種做決策的文化技術,它提供的程序可使內在性固定,並根據已知的規則結起來,可以在提升確定性的社會條件下做出具有風險的決定。它令到未來不會構成問題,因為該舉措的目的已經為各方所了解並且接受,另外它倚賴一套清楚的規則,這些規則將情感與互動組織成一條已知的文化途徑,情感上的確定性圍繞着婚姻的目的而組織起來的。

當求婚這種互動被儀式化後,這種互動就可以讓行為者在定義情愛關係、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以及經營關係的規則時,確定對規範的認知(了解規定、準則以及角色為何? )、情景及自身位置的意義。在愛情的互動關係中,表現出尊重社會規範的能力對於個體的自我感覺至關重要,意味着個體有資格愛別人,也有資格被人所愛。一個人的主觀和客觀經驗之間可被感知的契合提供了存在主義的確定性existential certainty。確定性是社交互動的核心特徵。

按: 存在主義的確定性,思考自我的問題,自我的身份在未婚前是流動多變的,求婚後或許相對穩定,太太: 簡單來說即是「肯定一點」的意思。


點解要送求婚戒指?

經由物質世界的象徵物品和饋贈而實現的感受的具體化objectivation of feelings,標記並蘊含着伴侶雙方的意圖,禮物具有約束一個人意圖和情感的能力,物品在關係的具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標誌關係的進展以及調整關係的節奏,並且反映其肇端、進程與承諾,情感獲得了一種本體論的客觀性,情感關係被具體呈現出來,致使情感在主體之外變得切實,而且客觀。將對方的首肯公諸於眾,刻意建立起具體化、客觀化的制度,而不再訴諸主觀的內省以及情感的傾訴。



《當祈禱落幕時》東野圭吾

當祈禱落幕時,意思是希望這個悲劇故事有落幕的一刻,故事的真相是博美與父親因為母親的慾念而被人上門追債,然後忠雄與博美商量後用計殺死核電站職員橫山一俊,再冒認一俊改名綿部俊一,展開多年來的逃亡生活,偶然相約博美在日本橋的不同位置見面,可惜被中學同學押谷昌子認出忠雄,忠雄唯有將其殺害,及後又見到苗村老師,亦將其殺害,博美知道後擔心父親會入獄,忠雄為了保全博美的事業及名聲決定自焚,博美忍痛掐死忠雄,再燒死忠雄。

另一條故事線是說出加賀母親因為俱樂部出身而與加賀父親結婚飽受歧視,離家出走拋夫棄子的真相,百合子因為壓力而想殺人的百合子擔心會加害兒子,於是遠走仙台隱姓埋名,認識忠雄互相扶持,死後忠雄打聽加賀消息將真相告知,可惜錯手暴露了自己的行蹤,加上偶遇昌子等事情,令忠雄擔心逃亡一事東窗事發,於是痛下殺機令命案發生。

2024年3月5日 星期二

東野圭吾《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

這本小說也好好看的,內容是3對情侶的故事,當中2名女子離奇死亡,餘下的朋友根據線索找出真兇,佩服作者可以在偵探小說的世界裡書寫出各人的成長故事,求職、比賽、愛情、家庭等青春煩惱包含其中,結局是一名女子因為一夜情而自殺,男友在兇案現場出現而設法隱藏真相,另一名女子得悉朋友下藥令自己比賽失準而生起復仇的心態最後反而害死自己,這個故事也是東野先生筆下的警長加賀的出場故事。

本來已看過加賀查案的我看到加賀出現,有種追連續劇前傳的感覺,不錯,不過唯一不太好的地方是,我想真的會有人因為一夜情染病自殺,或者比賽失敗而下毒手害人嗎?要是在香港,應該有許多方法去報復的,不一定會發生命案,也許與日本文化在乎其他人的目光有關,例如一夜情角色害怕男友和親友的目光,求職的角色害怕配不上對方,無法滿足對方家長的期望,參賽者深深自責比賽的失準,要成為明日之星的抱負等等,令這些角色的青春成為一個修羅場,最後這群朋友就在人生的軌跡上消失離散。

雖然是故事,可是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生態非常合我的口味,這次故事結尾不錯,每個角色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上代價,作者在這部小說特別之處,是主角們最後也沒有得悉真相,卻透過他們的行為為讀者還原事實的經過,一般小說的角色都會有一個人知道事實的全部,而這部小說,知道最多真相的就只有讀者。



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2013年的《殭屍》

終於睇左《殭屍》,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反而故事情節比我想像中有點意外,公屋取景的電影,色調以冷色為主,動作幾華麗,很多人分析電影故事的隱喻是代指現今的香港或香港電影,被時代所遺忘的殭屍角色又重現於銀幕前,是向上一代恐怖電影及劇集的致敬之作。

一個借魂還屍的故事,題材不錯,雖然首尾呼加上南柯一夢式結局略為俗套,但劇情推進不算太沉悶,有幾幕亦給予年長的演員發揮演技的機會,演員們都有熟悉的感覺,演技自然流暢,值得一讚。

導演借劇中捉鬼道士角色的口中道出世代變遷,物是人非的滄桑,這套電影的風格不只是一套恐怖題材的電影,由劇情及對白的鋪排都反映出一種對已逝事物的眷戀,交織在劇中各種關係之上,例如夫妻、道士與米舖、電影演員及家人,鄰里的情懷等,雪恨與償還,體現在殭屍這個明知已死卻空餘肉身欠缺靈魂的存在之上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可憐的東西》充滿感官藝術的電影

這套電影拍攝手法很奇怪,用了大量魚眼鏡頭,配樂亦非常怪誕,有大量高音的琴鍵聲,故事講述一名女子被放進一名嬰兒腦,然後慢慢接觸這個世界,透過性交易探索自己的人生,戲內女主角跟大量奇怪的男士發生性行為,充滿肉體的感官鏡頭縱貫全片,結尾是繼續這種生活,其他角色被放進動物腦作結束。

電影有時以黑白顏色進行,有時則彩色,鮮艷的色彩與黑白交織,劇情雖然誇張但我沒有太大興趣,主角演技浮誇或許配合劇情需要,簡而言之整個故事都很怪誕,是觀影的最大感受,不算十分好看,屬於影評比電影好看的作品。

不難想像影評會稱讚作品充滿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因為全程講述女主角如何適應探索這個世界,是女性主義加科學怪人的劇情,在現今的道德標準,女主角全情享受性慾去體驗人生,自然難免留下不少金句,例如「我們必須體驗生命中的一切。不僅僅是美好,還有墮落、恐懼、悲傷。這讓我們變得完整,讓我們更有存在價值」「那是你的身體,你有權自由運用」,完全是一個好kam的角色,令人尷尬的對白,女主角經常以第三人稱敘事,性行為的直白不加修飾,完全脫離世俗標準,我現實中也見個類似的角色,雖然沒有這麼誇張

這套電影的關鍵元素是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宗教與科學、創造、自由、社會制約、性慾與身體的哲學、人生體驗等,但並不好看,提供一些思考養份,可惜沒有共鳴,但某些鏡頭雖然怪誕卻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同意是一套有藝術成就的美學電影。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窄路微塵》- 基層的掙扎故事記

這套電影講述疫情下一個清潔公司僱主與一名生了一個女孩的女子的邂逅,同住在鬧市中的舊樓,女子有盜竊的習慣,最後令東主被告而結業,主角做保安,女主角繼續勞動工作,故事就結束了,感覺是反映基層生活的一套電影。主角們的演技不俗,可是女主角畢竟太標緻,會投靠一名貨車司機感覺有點虛幻不真實,如果換一個樣子平凡的演員也許會更入戲,是最大的感受,沒有太多起伏的一個故事,剪接大體流暢,故事加入了喪母、結業、育兒、搬屋、轉職等人生必經的階段,基層主角只能互相倚靠,在逆境中自持,可是電影中男主角的人格太高尚,不作弊,勤勞的工作,卻總是遇上經營困難,會否有點不寫實呢?

最近看的電影訊息太多正面,痛悔愛得太遲然後忍痛一起努力工作,對於作為熱衷感官刺激的科幻觀眾而言,有點不習慣平淡的情節,但劇情不算拖沓,只是親子片段尚未有共鳴。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流水落花》- 一部失望的作品

有溫度的故事,但拍攝得比較差,好多鏡頭一來老套,二來跟推進情節沒有太的關係,有評論說跳脫的鏡頭反映出寄養家庭的飄泊,但部份令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對於拍攝主角的行為與對白亦有點不知所以,就一個鏡頭帶過了,演技方面,女主角的演技只是一般,但卻可以取得女主角獎,實屬幸運,睇完劇情反而有點同情男主角,因為太太的任性而默默忍受,在電影中夫妻的情份上,太太對於愛情貌合神離,直到最後也似乎沒有認真修複關係,只是不停在照顧不同小朋友的劇情之間徘徊,難以令人感動的情節,劇情的推展毫無懸念,難怪票房不似預期。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死屍四時四十四》

身邊朋友推介的港產電影,於去年第二季上映,與太太觀看電影後都覺得是一套爛片。

爛的地方有幾個,首先,劇情無聊,內容講述一群住豪宅的業主走廊發現一條屍,擔心變凶宅而一起處理屍體,劇本推展有點沉悶,不時在想究竟何時才會完結。

第二,導演說受到大衛·柯能堡導演的影響在戲中加入昆蟲意象,我睇過大衛·柯能堡的烏繩人,雖然噁心,但是情節緊湊,反而在這套電影加入蜜蜂,業主沒有處理蜂患,蜜蜂傷人然後導致命案發生,俗套的業報情節,而蜜蜂意象在處理上有點牽強附會。《正義迴廊》的蜘蛛意象,充其量都可以說命案真相如蜘蛛絲一般糾纏不清,但這套戲再加上蜜蜂則有點離奇。

第三,不難發現劇中情節有回魂夜的色彩,主角們聚在大廈內處理屍體問題,最後一幕在綠草地討論,可是這種直白的表達對香港的不滿,老套到不行,主題亦不外乎住屋、交通、家庭關係問題,放在豪宅住客的框架內都是一個happy problem,看似貼地實剛離地不已,最後的解決方法更是擁抱和解作結的TVB式結局,另外部份跟《正》的希特拉一幕類似,這次導演在戲中加入法式庭園的想像,諷刺豪宅的宣傳技倆,跟愛回家的主角空想變古裝劇情節大同小異,陳腔濫調,表達手法欠缺藝術的含蓄,劇中沒有多少句對白令人留下印象,亦沒有甚麼真知灼見,即使活在同樣背景下的我也沒有太大的共鳴。最後就是44意象是最摸不著頭腦,時間的表達與劇本推展完全沒有關係,主角只能google完說出與兩者的關係,之後也沒有甚麼跟進,我想即使換其他數字亦言之成理,教育電視味濃郁。

唯有值得稱讚的是部份演員演技不錯,例如保安角色,但女主角妻子的演技則比較平板,換其他角色去演會更加好,反而欣賞部份演員浮誇的演技,反正都只是喜劇,角色的投入感決定電影的趣味多於電影的深度。這套電影對於離地的香港人而言應該比較有共鳴,填滿了大家對於社會問題的既定想像。



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菊花與刀》書評

有關日本文化的一本書,我選取了菊花與劍來閱讀,也解開了一直睇《蠟筆小新》時心目中的疑難。觀看日劇時常好奇為甚麼主角們這麼多內心的讀白,原來日本人有強烈的自我表白慾望,愛情電影大多有表白情節去確認關係,喜歡自我剖析內心的感受。

在工作上非常強調階層,動畫的丈夫在公司內的階級也十分明顯,東野圭吾小說有篇是哥哥為弟弟挺而走險,正是反映日本文化中長兄特權及需要為後輩提供生活所需,供書教學的責任。《蠟筆小新》亦反映妻子在家中的特權,同時東野短篇小說中對於奶奶苛責媳婦仍有清楚的描寫,在階級分明的社會制度下,一個人必須向本位高於他的人表達一切敬意,目的是體現共同忠誠而不是出於物質生活的考量,假如無法表現忠誠而招致身敗名裂,這種社會性的死亡日本人絕不容忍,祭拜也體現出日文化中債務的償還,在儀式上對人之歷史債務的公開承認是一種償還,最有趣的是日本人認為正直的人就是要承認自己在一個包容祖先和同代人的互相負欠的大系統中所占的地位。

在接受恩惠方面,如果接受一個不是自己長上或至少同等者的恩,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自卑感。生育兒女就是對父母之債的償還,這個想法也十分有趣。日本人在街道上碰到意外事件袖手旁觀,亦體現出如何計算不同親疏的人的恩惠如何償還給予,一旦接受恩惠,日本人會感覺難堪無法償還,這種負疚感令日本人在生活上非常有禮貌,時常感到不好意思,同時建構整個社會的階層及不同關係網,報恩就是德行的開始,重視名分之義理。

不行義理的人是可恥的,同時日本人不鼓勵競爭,多設仲介人去避免遭遇失敗,例如相親會安排成偶然的相遇,獲得身邊人的認同就是最大的報酬,同時日本人又渴望浪漫的愛情,這點作者著墨不多,日本式的愛情在劇中多數體現為天理不容然後因愛犧牲的狀況,但反而婚姻對日本人而言是父母之命,目的在於傳宗接代,所以夫妻嚴守家庭約束,避免在人前表現恩愛,唯獨醉酒是被許可的人情。日本人相信人有溫和與粗暴的靈魂,缺一不可,而日本文學往往悲劇收場,目的不是要說教,而是浪漫化美化這些犧牲的舉動,因此日本人認同為解決對世間之債欠及對名分之債欠兩者的衝突而死的故事,闡揚自發與果決的精神。

日本人認為堅強就是將幸福置之度外,選擇服從是堅強的表現,有點作者說得很好,就是無法履行義理或放縱慾望者會被視為弱者,所以解釋為甚麼在日劇中主角總是無路可逃,明明有許多選擇,卻只會選擇背負重擔走上悲劇人生的結局,相比美國人,日本人強調社會的約束,只有幼兒與長者例外,反之西方社會強調成年人的選擇,成年人可以解放自己做想做的事。日本人認為透過精神訓練可將人質素升級,令人擁有品味人生的能力,所以即使低微而普通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有種磨練人生的意義,因此普通職業也可以拍出動人的熱血青春故事,但放在香港,則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薪水低的人應該無法展現出專業精神,多數渾噩度日。

最後說起生兒育女,日本人認為未生兒女的婦女是一個敗者,堅信授乳是女人最大的生理快感之一。



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2024年2月觀影有感》

1. 恐懼鬥室10: 病人追殺騙子醫生的故事,因財失義,不得好死的說教故事,氣氛全靠主角營造,奸角演得不太出色。

2. 神探大戰: 編劇出色,一開頭以為普通查案片,但後期的敘事脈絡清晰以為人物的角色開始浮現性格,主角的演技將劇本發揮得很好,配樂及剪接清晰地展現故事的結構而不會太冗詳,只是結局又是正邪對決,有點無聊,談不上淒美,如果有下集會更好,女主角懷孕太不入戲,至今我也不明白為甚麼一個懷孕的警員會願意利用自己安危性命去捉賊,令故事有點突兀。

3.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悶到絕的電影,感覺太過說教,雖然視覺效果奇幻卻談不上亮麗,不停跳來跳去劇情,令人有種煩厭的感覺,主角動作俐落,但演技則沒有太大突破,未去到令人驚艷的地步,主題令人想到親情之類,也許沒有解釋為甚麼可以左穿右插在平行時空,只是不停地在時空穿梭去調教頑皮的女兒,父女的矛盾,夫妻的矛盾也沒有甚麼共鳴的一套電影。

4. 智齒: 非常精彩的一套電影,所有角色都發揮得很好,情節合理,但不明白為甚麼要加插智慧齒在劇中,似乎意義不大,對於底層市民的刻劃亦拿挰得很好,當中有點輪迴業報的感覺,最尾結局精彩之處在於主角的死更添電影的虛無感,充滿存在主義的味道,兇手令我想起月光光心慌慌的大力殺人狂魔,即使兩個人也打不死,女主角為求生存的演技感覺震憾有突破,值得女主角獎,電影最靚是牛頭角及土瓜灣在鏡頭下的景色。

5. 正義迴廊: 比預期中遜色,一直聽坊間對呢套電影評價好高,但我睇完覺得同最近TVB的法庭劇集分別不大,其中將希特拉穿插在電影情節之間不明所以,另外雖然劇中角色演技出色,但是集合在一起卻有種過度渲染演技的感覺,特別是陪審團的角色,我明白雖然每個陪審團的背景都不一樣,但都給人一種很典型的香港人的感覺,部份角色例如讀哲學系一定會奇怪的拋書包都有種陳腔濫調的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好似中年大漢一定是勢利的,每個角色都太典型是令我看得不太舒服的原因,其中蘇玉華飾演的律師雖然入型入格,但我覺得演技又談不上有甚麼突破,由於這套電影沒有為真相下一個真正的答案,看似耐人尋味,實則沒有太多反思的地方,甚麼都是社會的錯那種俗套的社會反思更加令人無法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最後只令我覺得主角是一個很膠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