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The End of Love:A Sociology of Negative Relations 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

未婚男與已婚男人的分別,單身或更加自在嗎?

根據Durkheim的觀點,單身是一種失範,失範的慾望具有如下諸多特徵:其一,它沒有目的,只是自由漂浮、自由流動又游移不定;其二,它之所以沒有目的,那是因為它的內在沒有規範的樁子,一支可以賴以建立總體論述結構的樁子;其三,對於單身男性而言,未來是不確定的,無法為當下提供指導。相較之下,橫在已婚男性眼前的,是植基於規範的認知以及參與已知的、確定的未來,他知道哪些生活樂趣正等著他,並且透過婚姻制度確保自己繼續擁有那些樂趣。

參照之下,單身男性無法想像未來,而是被困在一個只包含「期望」(esperance)的天地中,這比一個人對未來的預估要模糊、要無定形得多。藉由期望,單身男性設想了一種也許只是曇花一現的新享樂可能性。這類型的慾望表現出失範的特色:它缺乏融合力(它並不是源自社會規範),並且它的目的也不在參與社會單元;其四,在失範的慾望中,主體的內心生活(涂爾幹稱之為「精神板塊 」〔mental plate〕)處於不確定的狀態,注意力從此對象移轉到彼對象,此外,更由於無法將慾望固定在一個人和一套體制上,他也無法做出什麼決定。

就定義而言,已婚男性是曾做出決定的人,而單身男性只能無限期地積累經驗、慾望與伴侶,而無法將其慾望的不滅動力帶入情感和敘事的結局或決定中。不確定性、積累、游移、無法(或是不願)想像未來,凡此種種,都構成了「失範慾望」本質,令其主體無法適應社會規範或是認同體制。失範的各種慾望只能並存於水平面上。

儘管已婚男人的享樂較受限制,然而這種享樂是穩定的,這種確定性構成了他的心理基礎。未婚男人雖然有權在心之所嚮的地方隨意留情,但是渴望擁有一切導致他對任何事物都不滿意,當一個人不再受到制約,他就無法自我反省。


求婚的意義是甚麼?

婚前求愛是種做決策的文化技術,它提供的程序可使內在性固定,並根據已知的規則結起來,可以在提升確定性的社會條件下做出具有風險的決定。它令到未來不會構成問題,因為該舉措的目的已經為各方所了解並且接受,另外它倚賴一套清楚的規則,這些規則將情感與互動組織成一條已知的文化途徑,情感上的確定性圍繞着婚姻的目的而組織起來的。

當求婚這種互動被儀式化後,這種互動就可以讓行為者在定義情愛關係、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以及經營關係的規則時,確定對規範的認知(了解規定、準則以及角色為何? )、情景及自身位置的意義。在愛情的互動關係中,表現出尊重社會規範的能力對於個體的自我感覺至關重要,意味着個體有資格愛別人,也有資格被人所愛。一個人的主觀和客觀經驗之間可被感知的契合提供了存在主義的確定性existential certainty。確定性是社交互動的核心特徵。

按: 存在主義的確定性,思考自我的問題,自我的身份在未婚前是流動多變的,求婚後或許相對穩定,太太: 簡單來說即是「肯定一點」的意思。


點解要送求婚戒指?

經由物質世界的象徵物品和饋贈而實現的感受的具體化objectivation of feelings,標記並蘊含着伴侶雙方的意圖,禮物具有約束一個人意圖和情感的能力,物品在關係的具體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標誌關係的進展以及調整關係的節奏,並且反映其肇端、進程與承諾,情感獲得了一種本體論的客觀性,情感關係被具體呈現出來,致使情感在主體之外變得切實,而且客觀。將對方的首肯公諸於眾,刻意建立起具體化、客觀化的制度,而不再訴諸主觀的內省以及情感的傾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