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窄路微塵》- 基層的掙扎故事記

這套電影講述疫情下一個清潔公司僱主與一名生了一個女孩的女子的邂逅,同住在鬧市中的舊樓,女子有盜竊的習慣,最後令東主被告而結業,主角做保安,女主角繼續勞動工作,故事就結束了,感覺是反映基層生活的一套電影。主角們的演技不俗,可是女主角畢竟太標緻,會投靠一名貨車司機感覺有點虛幻不真實,如果換一個樣子平凡的演員也許會更入戲,是最大的感受,沒有太多起伏的一個故事,剪接大體流暢,故事加入了喪母、結業、育兒、搬屋、轉職等人生必經的階段,基層主角只能互相倚靠,在逆境中自持,可是電影中男主角的人格太高尚,不作弊,勤勞的工作,卻總是遇上經營困難,會否有點不寫實呢?

最近看的電影訊息太多正面,痛悔愛得太遲然後忍痛一起努力工作,對於作為熱衷感官刺激的科幻觀眾而言,有點不習慣平淡的情節,但劇情不算拖沓,只是親子片段尚未有共鳴。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流水落花》- 一部失望的作品

有溫度的故事,但拍攝得比較差,好多鏡頭一來老套,二來跟推進情節沒有太的關係,有評論說跳脫的鏡頭反映出寄養家庭的飄泊,但部份令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對於拍攝主角的行為與對白亦有點不知所以,就一個鏡頭帶過了,演技方面,女主角的演技只是一般,但卻可以取得女主角獎,實屬幸運,睇完劇情反而有點同情男主角,因為太太的任性而默默忍受,在電影中夫妻的情份上,太太對於愛情貌合神離,直到最後也似乎沒有認真修複關係,只是不停在照顧不同小朋友的劇情之間徘徊,難以令人感動的情節,劇情的推展毫無懸念,難怪票房不似預期。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死屍四時四十四》

身邊朋友推介的港產電影,於去年第二季上映,與太太觀看電影後都覺得是一套爛片。

爛的地方有幾個,首先,劇情無聊,內容講述一群住豪宅的業主走廊發現一條屍,擔心變凶宅而一起處理屍體,劇本推展有點沉悶,不時在想究竟何時才會完結。

第二,導演說受到大衛·柯能堡導演的影響在戲中加入昆蟲意象,我睇過大衛·柯能堡的烏繩人,雖然噁心,但是情節緊湊,反而在這套電影加入蜜蜂,業主沒有處理蜂患,蜜蜂傷人然後導致命案發生,俗套的業報情節,而蜜蜂意象在處理上有點牽強附會。《正義迴廊》的蜘蛛意象,充其量都可以說命案真相如蜘蛛絲一般糾纏不清,但這套戲再加上蜜蜂則有點離奇。

第三,不難發現劇中情節有回魂夜的色彩,主角們聚在大廈內處理屍體問題,最後一幕在綠草地討論,可是這種直白的表達對香港的不滿,老套到不行,主題亦不外乎住屋、交通、家庭關係問題,放在豪宅住客的框架內都是一個happy problem,看似貼地實剛離地不已,最後的解決方法更是擁抱和解作結的TVB式結局,另外部份跟《正》的希特拉一幕類似,這次導演在戲中加入法式庭園的想像,諷刺豪宅的宣傳技倆,跟愛回家的主角空想變古裝劇情節大同小異,陳腔濫調,表達手法欠缺藝術的含蓄,劇中沒有多少句對白令人留下印象,亦沒有甚麼真知灼見,即使活在同樣背景下的我也沒有太大的共鳴。最後就是44意象是最摸不著頭腦,時間的表達與劇本推展完全沒有關係,主角只能google完說出與兩者的關係,之後也沒有甚麼跟進,我想即使換其他數字亦言之成理,教育電視味濃郁。

唯有值得稱讚的是部份演員演技不錯,例如保安角色,但女主角妻子的演技則比較平板,換其他角色去演會更加好,反而欣賞部份演員浮誇的演技,反正都只是喜劇,角色的投入感決定電影的趣味多於電影的深度。這套電影對於離地的香港人而言應該比較有共鳴,填滿了大家對於社會問題的既定想像。



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菊花與刀》書評

有關日本文化的一本書,我選取了菊花與劍來閱讀,也解開了一直睇《蠟筆小新》時心目中的疑難。觀看日劇時常好奇為甚麼主角們這麼多內心的讀白,原來日本人有強烈的自我表白慾望,愛情電影大多有表白情節去確認關係,喜歡自我剖析內心的感受。

在工作上非常強調階層,動畫的丈夫在公司內的階級也十分明顯,東野圭吾小說有篇是哥哥為弟弟挺而走險,正是反映日本文化中長兄特權及需要為後輩提供生活所需,供書教學的責任。《蠟筆小新》亦反映妻子在家中的特權,同時東野短篇小說中對於奶奶苛責媳婦仍有清楚的描寫,在階級分明的社會制度下,一個人必須向本位高於他的人表達一切敬意,目的是體現共同忠誠而不是出於物質生活的考量,假如無法表現忠誠而招致身敗名裂,這種社會性的死亡日本人絕不容忍,祭拜也體現出日文化中債務的償還,在儀式上對人之歷史債務的公開承認是一種償還,最有趣的是日本人認為正直的人就是要承認自己在一個包容祖先和同代人的互相負欠的大系統中所占的地位。

在接受恩惠方面,如果接受一個不是自己長上或至少同等者的恩,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自卑感。生育兒女就是對父母之債的償還,這個想法也十分有趣。日本人在街道上碰到意外事件袖手旁觀,亦體現出如何計算不同親疏的人的恩惠如何償還給予,一旦接受恩惠,日本人會感覺難堪無法償還,這種負疚感令日本人在生活上非常有禮貌,時常感到不好意思,同時建構整個社會的階層及不同關係網,報恩就是德行的開始,重視名分之義理。

不行義理的人是可恥的,同時日本人不鼓勵競爭,多設仲介人去避免遭遇失敗,例如相親會安排成偶然的相遇,獲得身邊人的認同就是最大的報酬,同時日本人又渴望浪漫的愛情,這點作者著墨不多,日本式的愛情在劇中多數體現為天理不容然後因愛犧牲的狀況,但反而婚姻對日本人而言是父母之命,目的在於傳宗接代,所以夫妻嚴守家庭約束,避免在人前表現恩愛,唯獨醉酒是被許可的人情。日本人相信人有溫和與粗暴的靈魂,缺一不可,而日本文學往往悲劇收場,目的不是要說教,而是浪漫化美化這些犧牲的舉動,因此日本人認同為解決對世間之債欠及對名分之債欠兩者的衝突而死的故事,闡揚自發與果決的精神。

日本人認為堅強就是將幸福置之度外,選擇服從是堅強的表現,有點作者說得很好,就是無法履行義理或放縱慾望者會被視為弱者,所以解釋為甚麼在日劇中主角總是無路可逃,明明有許多選擇,卻只會選擇背負重擔走上悲劇人生的結局,相比美國人,日本人強調社會的約束,只有幼兒與長者例外,反之西方社會強調成年人的選擇,成年人可以解放自己做想做的事。日本人認為透過精神訓練可將人質素升級,令人擁有品味人生的能力,所以即使低微而普通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有種磨練人生的意義,因此普通職業也可以拍出動人的熱血青春故事,但放在香港,則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薪水低的人應該無法展現出專業精神,多數渾噩度日。

最後說起生兒育女,日本人認為未生兒女的婦女是一個敗者,堅信授乳是女人最大的生理快感之一。



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2024年2月觀影有感》

1. 恐懼鬥室10: 病人追殺騙子醫生的故事,因財失義,不得好死的說教故事,氣氛全靠主角營造,奸角演得不太出色。

2. 神探大戰: 編劇出色,一開頭以為普通查案片,但後期的敘事脈絡清晰以為人物的角色開始浮現性格,主角的演技將劇本發揮得很好,配樂及剪接清晰地展現故事的結構而不會太冗詳,只是結局又是正邪對決,有點無聊,談不上淒美,如果有下集會更好,女主角懷孕太不入戲,至今我也不明白為甚麼一個懷孕的警員會願意利用自己安危性命去捉賊,令故事有點突兀。

3.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悶到絕的電影,感覺太過說教,雖然視覺效果奇幻卻談不上亮麗,不停跳來跳去劇情,令人有種煩厭的感覺,主角動作俐落,但演技則沒有太大突破,未去到令人驚艷的地步,主題令人想到親情之類,也許沒有解釋為甚麼可以左穿右插在平行時空,只是不停地在時空穿梭去調教頑皮的女兒,父女的矛盾,夫妻的矛盾也沒有甚麼共鳴的一套電影。

4. 智齒: 非常精彩的一套電影,所有角色都發揮得很好,情節合理,但不明白為甚麼要加插智慧齒在劇中,似乎意義不大,對於底層市民的刻劃亦拿挰得很好,當中有點輪迴業報的感覺,最尾結局精彩之處在於主角的死更添電影的虛無感,充滿存在主義的味道,兇手令我想起月光光心慌慌的大力殺人狂魔,即使兩個人也打不死,女主角為求生存的演技感覺震憾有突破,值得女主角獎,電影最靚是牛頭角及土瓜灣在鏡頭下的景色。

5. 正義迴廊: 比預期中遜色,一直聽坊間對呢套電影評價好高,但我睇完覺得同最近TVB的法庭劇集分別不大,其中將希特拉穿插在電影情節之間不明所以,另外雖然劇中角色演技出色,但是集合在一起卻有種過度渲染演技的感覺,特別是陪審團的角色,我明白雖然每個陪審團的背景都不一樣,但都給人一種很典型的香港人的感覺,部份角色例如讀哲學系一定會奇怪的拋書包都有種陳腔濫調的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好似中年大漢一定是勢利的,每個角色都太典型是令我看得不太舒服的原因,其中蘇玉華飾演的律師雖然入型入格,但我覺得演技又談不上有甚麼突破,由於這套電影沒有為真相下一個真正的答案,看似耐人尋味,實則沒有太多反思的地方,甚麼都是社會的錯那種俗套的社會反思更加令人無法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最後只令我覺得主角是一個很膠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