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美國在美洲政權更替的角色是甚麼?》

第四章題目是《Cold War and R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eft Rejecct Democracy》,本章嘗試從中美洲國家角度剖析美國在中美洲歷史上的角色如何影響當地的政治制度變化。作者先從瓜地馬拉說起,講述美國政府基於United Fruit Company的商業利益而暗中推翻瓜地馬拉總統Jacobo Arbenz,這個政變成功後美國的外交方針結合軍事行動均演變出一套"adopt regime change as their standard response to perceived communist threats"的策略。

作者指出美國立國後一直希望prevent European involvement in the Americas同時又想expand their own territory across North America,所以加勒比海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以往德國William II等歐洲國家都嘗試搶奪中美,由於反共產的顧慮,美國有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提倡the exercise of an international police power,由1898年至1934年在9個美洲國家策動30場軍事政變,美洲國家與之抗衡的思想是Calvo Doctrine 卡爾沃主義,認為本國的外資企業或外國沒有權利去更改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或者規則。

作者之後分析古巴,由卡斯楚的革命開始,思考古巴的政治演變,他認為反美親蘇的古巴目的是render permanent his revolution and his personal control over his country,因此共產制度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他亦指出古巴的成功抗衡美國不只是由於卡斯楚的革命力量足以達成的,更有賴“a broad range of alliances with groups of middle-class professionals, the churches, labour unions, and various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s“。作者同意古巴的醫療水平及發展指數很高,但central planning亦為古巴發展帶來隱憂,新統治者嘗試透過發展經濟去維持政權的穩定,將古巴由製糖經濟轉型向旅遊業及能源方向發展,不知道能否維持專制統治方式還是向民主政制過渡。

作者認為中美洲國家政治家雖然有部份成功建立勢力,但錯(flaws)在會mythologised rewriting of history,更重要的是有種為革命而革命的傾向,"the voluntarism of a self-appointed revolutionary elite and a murderous militarism would thus come to substitute for any missing political conditions",無風亦可起浪,因為革命是一個目的不是達成目標的工具,結果導致美國會支持極權去對抗共產,而中美的共產政權又會與其他反美的民族專制國家結盟互相對抗,最後雙方都各自在政局不穩的國家去輸出革命“exporting the revolution as a way to defend it on his island",但作者亦同意木必先腐而後蟲生,outside intervention不只是美國專利,中美洲共產國家亦會在政治上干預附近國家以獲取政治利益。

接著作者繼續討論美國在中美洲國家政權更替中的角色,又以尼加拉瓜為例講述獲得蘇聯及古巴援助的反美政權Daniel Ortega與美國援助的康特拉Contras之間的游擊戰如何發展,直到今日Ortega落選又再當選尼加拉瓜總統與美國繼續敵對。

作者再講述美國因為對巴拿馬政權的不滿而出兵推翻Noriega將軍,而Noriega年少時曾於台灣接受反共的軍事訓練,跟美國大使館的線人巴西總統泰梅爾一樣,諾先生曾經是中情局線人,他協助美國打擊中美毒品市場,同時將古柯鹼進口美國,靠販毒財富購買軍武,與古巴交易,賣出許多巴拿馬護照,甚至將美國的機密售予蘇聯,最後更鼓動人民進行反美示威,最後被美國「正義之師」推翻。

綜上所述,美國因反共及國家地緣政治利益而干涉中美洲國家內政,長期與蘇聯等共產國家的意識型態抗衡,令許多中美洲國家在專制與民選政權之間搖擺動盪。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湖邊凶殺案》東野圭吾

這宗湖邊凶殺案,東野圭吾有別於一般偵查凶殺案的處理,反而去描繪一群家長如何去掩飾一宗凶殺案,背後的社會議題是不擇手段為子女讀名校的犧牲,家長服食藥物和其他家長進行性愛派對,甚至與學校老師進行性交易以提高子女入學的機會之後卻道貌岸然的教子女力爭上游,最後子女們殺害主角的助手,其他家長為掩飾這件事合謀將罪名嫁給主角妻子,掩飾背後的利益活動。

假如不參與這個陰謀又會斷送子女前程,一切看似理所當然卻又毫無仁義道德,主角比較矛盾,看見自己情婦慘遭毒手卻又要處理妻子的殺人嫌疑,最後發現兇手竟然是自己的兒子,每個角色都是邪惡卻又有種望子成龍的盲目,與一開始3個家庭的家長教導子女努力學習完全相反,最後故事沒有揭曉究竟棄屍滅口這個方法是否成功,子女們是否可以繼續入讀名校在社會往上爬,留下思考的空間。

《偵探俱樂部》東野圭吾

《偵探俱樂部》有5篇短篇小說,其中一個故事是有關大學教授女兒設局殺害姊姊及知道自己並非教授親女的設局案,設局兇手殺人後再自殺,其實都是兩宗謀殺案,目的是為了主角的遺產及嫉妒姊姊得到父親的愛,這篇設局不錯,兇手比較出人意表,以為是女兒與助理偷情其實是跟家庭醫生暗通款曲。

另一篇是兩位人妻設局殺害得知自己外遇的丈夫及無能的丈夫,來掩飾自己偷情及得到丈夫的遺產,這篇的兩位兇手雖然天真,但最有趣味,兩位人妻無聊想出的死者行兇再自殺的佈局。

另一篇是妻子自殺殉情,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為了不想女兒傷心而嫁禍給妻子外遇對象的故事,但這個自殺事實對女兒造成的心理陰影值得策劃這個陰謀嗎?

另一篇是富翁聯同妻子外遇對象想殺妻卻被其他合謀者殺害,最後妻子查明真相,發現情夫竟然想設局殺害自己再偽裝成自殺,這個偷情的故事值得富翁不選擇離婚而動殺機嗎?

還有一篇是三個家族成員發現富翁自殺後想偽裝成他殺獲取遺產保險金,兇手是想偽裝成意外死亡的女婿,但這篇沒有交代為甚麼要選擇在宴會後動手,沒有解釋太多與死者之間的仇恨如何逼使兇手行兇。

5篇都是中產階層的命案,最令人質疑的是,作為一個中產以上的階層,假如痛恨對方,真的會選擇用設局殺人去結束一段關係或報仇嗎?乾脆離婚不就簡單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