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為甚麼印尼會發生排華大屠殺?》

最近對印尼呢個國家有興趣,源於買左個黃金糕,於是借了一本講關於大屠殺的書本,與一套印尼電影《沉默之像》平行對讀。

電影是一名講述男子,他的哥哥在大屠殺中慘被判為共產黨中殺害,他以視光師身份走訪各地幫人配眼鏡,在配眼鏡的過程中他以問答形式訪問他的父母親友,富翁,村落領袖,其他村民究竟如何看待這次屠殺事件,部份情緒激動,部份人表示內疚,大家其實都不太清楚為甚麼共產黨人就應該被屠殺,甚至連死者是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也是一個疑問,可能只是看對方不順眼或有衝突就借機屠殺。

書本亦指出,整個事件是一個imagined evil,是統治者有意將部份反對者或普通人打成共產黨人然後製造分化,有殺錯冇放過,結果變成像赤柬一樣的事件,共有150萬至300萬人非正常死亡,約佔當時柬埔寨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於印尼大屠殺,學者估計亦有50萬至100萬人,有軍方人士估計約有300萬人喪生。

造成是次大屠殺的原因,作者在書中指出方法是screening, silencing and terror,以大學為例,不准談政治,自我審查,拒絕研究撥款或者強制性上Pancasila建國原則的政治思想課,導致日後年輕人有種對共產黨人根深蒂固的仇恨,令大屠殺事件變得合理化,死者無從沉冤得雪。

電影及書本內分析大屠殺為何會發生,講述因政治目的或個人仇恨而發起任何政治事件的過程,除此以外,兩者亦有追問究竟後人如何在理解這次事件,或這件事對於他們的影響,書中指出幾種人民對待大屠殺事件的情緒,撇除某些依然相信共產黨人十惡不赦的看法,有些人會感到一絲內疚(early criticism, justification and a mild sense of guilt),有些會認為如果他不妥協參與或將無法存活,逼不得已才參與屠殺(“who knows what the commies would have done to us if they had won, minimize the extent of the massacres”),但亦有人會選擇失憶,說記不起不清楚當時的事情,企圖淡化這段過去。

電影中其中一名受訪者反問,追問這一切的原因,再執著過去製造分化或煽動大家的情緒有意思嗎?還不如忘記過去活好現在吧,這種看法令主角側目,好像只有他一個人執迷不悟,孤獨地留在過去陰魂不散。書中亦指出這次事件,學術界的心理學家的角色很重要,因為他們決定了測試被捕者是否共產黨人,決定他們屬於那一個類別的罪犯,呼應了福柯分析所提及的biopower概念,科學變成政治工具去執行處決,甚至作者訪問一些仍然在生的學者有關當日的屠殺事件的角色時,學者均支吾以對,掌握知識的未必明白人權或生命的可貴。

回顧歷史,有赤柬屠殺,亦有印尼反共屠殺,屠殺的對象都是與當權者政治理念相背的人,甚至書中亦指出美國澳洲亦有參與印尼大屠殺,協助印尼政府進行文宣工作,某種度上反映出政治理念凌駕於人民生命的價值,為了清除異己,就要某些事不關己的人家破人亡,慘遭連坐,姓資姓共亦不是重點,重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鬥爭背後,總是埋藏著家家戶戶的白骨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