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健康飲食的定義?

 一直以來常識書都會教我地要根據食物金字塔食野先有健康的生活,但其實唔同國家對於健康飲食的定義都唔一樣,有d同我常識既理解有好大分別,以下係我搵到的一些資料。


  1. 好多國家例如埃塞俄比亞同希臘都會建議國民食多d豆(legume)。
  2. 玻利維亞會建議Consume animal source foods which are source of iron (meats and offal) at least 3 times per week,明明食肉對我地好似每日都好普通的事,原來對佢地黎講係要最少一個星期3次,我諗佢地國家係咪好多人一星期都食唔到3次肉呢?對於西方國家更加係要建議減少食肉。
  3. 玻利維亞會議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tea and coffee,係咪因為唔健康呢?
  4. 對於希臘,Use olive oil as the main added fat.
  5. 土耳其要食snacks (Three basic meals with two or three snacks (at 2–3 hour intervals) should be consumed daily.)
  6. 委內瑞拉同墨西哥建議Try and eat with your family.
  7. 墨西哥Drink plain aguas frescas or flavored water
  8. 秘魯認為要Strengthen your body and mind eating one animal-source food every day



地中海飲食方法


埃塞俄比亞飲食指南


香港飲食金字塔

《中國崩潰論可以成立嗎?》

 最近睇到中國傳出多地出現公務員減薪潮,有人會質疑中國經濟係咪已經到左盡頭呢?


一直爭論不休,似乎每幾年都會談及的中國經濟危機問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唔應該先入為主地由一兩段新聞斷言中國經濟泡沫爆破,不妨持平一點去睇下唔同數據。

中國經濟的危機
  1. 深圳市公務員大幅降薪
  2. 国内增值税1767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8%,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28.9%
  3. 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194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4%
  4.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756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6%
  5.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0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8%
  6. 高度依賴於土地財政的地區市和縣則深受其害
  7. 中國的總體失業率飆升至6.1%
  8. 中國政府這兩年對補教業、房地產及科技業大力打壓,都讓這些原本蓬勃發展的產業停止招聘甚至裁員
中國經濟其他指標
  1. 中央國庫庫款餘額為4.94萬億,地方國庫庫款為4.56萬億
  2. 計劃的地方財政赤字率2.8%
  3. 政府債務水平的負債指標是45.8%低於國際60%警戒線
  4. 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5. 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踪人數、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62%、56%、62%和68%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Why have children?》

 


一直心裡面都有個疑問,究竟人點解要生仔呢?


生兒育女係基於咩理由呢?呢本書嘗試回顧返唔同人提出支持同反對生仔既理由。

我幾鍾意佢分析支持既理由,佢用左兩種框架去睇呢件事。

第一種:deontology義務論框架。
  1. 有人會覺得呢件事有內在價值,例如一個人要有愛,家庭生活或者情緒上的成長先叫美好人生,而生仔係必不可少的元素去令我地擁有這些美好人生。
  2. 為左血統傳承,為左長輩給予的家庭義務,為左守承諾,為左宗教理由,為左對國家承擔等。

作者睇法: 將生仔、太太同小朋友變成一種工具(mere means)去實踐以上的目(intrinsic value),作者認為好似同小朋友本身冇關係,會係道德層面上violate左小朋友的人格,任何將他人作為實踐自己目的的手段都會被歸類為工具。

第二種:consequentialism結果論
  1. psychological既benefit,作者會覺得呢種為一己快樂係一種moral error,特別係小朋友如果唔開心,更加好似變成為左成全父母快樂的犧牲品,好似小朋友冇咩價值咁。作者覺得小朋友一出生開始已經有存在價值,小朋友價值唔應該因為其他人包括父母而增減。
  2. 作者甚至覺得好多結果論既生仔好處都站不住腳,例如養兒防老,數據顯示係唔一定得既。有點我覺得幾特別既係以前古代會當小朋友係assets,多人幫手工作賺錢,而家會當小朋友係liability,呢點觀察幾好,的確,而家生仔慢慢變左一個數字,好似如果搵唔到指定金額就冇資格生仔,必然會害左小朋友,問題變左要回答有冇能力去負上呢筆債務。

反對生仔的部份

作者之後講有論者將小朋友怨父母無法比到最好既野比小朋友,無出世可能更加好,呢個係南非哲學家David Benatar既一種對生仔的批評,即係其實小朋友冇黎到呢個世界可能會更加開心,出生都是一種嚴重傷害,所以任何創造有感覺的生物的行為均屬不道德。

作者話呢種推論冇咩邏輯,因為未出世根本無所謂開心同唔開心,而且見到小朋友受苦好似自然災害地震既災民咁,正常人唔會覺得災民唔出世仲好,因為唔洗受生離死別之苦,而係their non-existent would be a loss to themselves as well as to others,你會痛惜受苦既人,你係會諗點樣之後好好生活落去,因為Existence is a condition of having any properties at all,假如唔存在根本無法去思考呢d問題。

咁究竟女人應否生仔呢?法國心理學家Corrine Maier列出幾十個女人唔應該生仔的理由,文章名叫40 reasons not to have children,但睇返佢自己就有兩個小朋友,笑死,佢話女人生完仔會 little market value they have,ruins the parents' adult lives,小朋友係an economic liability,我想知佢小朋友點睇佢媽媽既分析。

作者最後逐一反駁呢d論點,佢認為好多方面生仔都係satisfying and fun,但我諗咁其實作者自己又會唔會當小朋友係for satisfying and fun既工具呢?佢覺得好多照顧小朋友既點滴都好寶貴。如果有人認為係一個最壞時代生仔係一個錯誤決定,作者就反駁可能個小朋友會係帶黎改變既個個,同埋佢話我地要分necessary human suffering同contingent human suffering,前者可能係嚴重疾病,後者係成長環境問題,後者可以改變,所以唔應該斷定因為出現contingent human suffering就覺得生仔必然係一個harm。另外作者講得好好既係one can be disabled without being impaired, just as one can be impaired without being disabled,有時候先天不足disabled既小朋友未必等於佢人生係impaired,反觀其實好多人既人生都係impaired,即使佢地未必係disabled。呢句有少少似大學哲學堂聽過「有d人雖然活著但早已死去,有d人雖然死去但永遠活著。」。

作者自己對於生仔睇法係佢認為生仔可以recreates oneself,係去generate一段新關係, not just the genetic one, but a psychological, physical, intellectual and moral one。 佢認為要生育的意義在於佢將會決定我地想成為一個點既人,過點樣的人生about the kind of person we want to be and about the kinds of persons we want there to be on this planet。生仔重點係要令小朋友建立自己的價值而唔係執著佢對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功用,佢認為生仔可以mutually enriching, mutually enhancing love,係構成父母自我integral to their concept of self同人生個殊性的重要一環a matter of their individuality,令父母人生都會有成長既 life-changing project,佢覺得會有the growth of experience,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and perhaps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ility,父母會懂得謙卑,見到自己內心深處睇唔到既野。

雖然作者講得比較誇張,我諗佢都係經驗之談,佢最後冇下結論究竟應唔應該生仔,但係佢認為如果選擇生小朋友,人生遭遇一定會截然不同。我睇法係佢將育兒用比較抽象既詞語分析,雖然都有少少老生常談,但去歸納一下唔同人生仔或唔生仔既理由,都係一件幾有趣的事。

《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呢本書都算係我近年睇過最無聊既一本書,本來對John Gray呢個哲學家都有期望,結果都係老生常談。


作者嘗試比較人同貓的生存之道,輔以歷史上許多同貓有關的思想家及作家,從而指出貓的生活哲學比較可取。作者認為貓無為的生活方式係一個arch-realist,對應世界的方式係simply walk away,佢地冇哲學,依自然的方式而活,滿足於自己的生命,相反人類因為追求人生意義似係緣木求魚,作者指出正是由於人類的self-consciousness令人類同good life背道而馳。


反而貓係suffered and forgotten, and the joy of life returns,貓唔會去注視自身,亦唔會去質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值得活。其實我諗好多動物都係咁,作者冇比較其他動物去論證點解係貓先有呢種哲學生活方式。


貓冇因為同人類生活而放棄左自己的本質,同遠古的祖先差唔多。作者認為貓教人們去愛佢地,呢句作者沒有作出太多解釋的。作者認為貓係獨居動物,永遠唔會覺得沉悶,因為佢地happy being themselves, while humans try to be happy by escaping themselves。


作者指出人類總係理性地去思考好多存在的理由或人生意義,貓反而看透人生,唔會因為生命逝去而唔開心,佢地唔洗好似人類咁計劃未來,冇任何罪惡的感覺,唔洗改變世界,冇執著對與錯,相反人類係好執著於自己的人生點過。


作者認為老莊哲學同貓哲學一樣都係追求自然,冇因為人類的生活而感到喜樂悲傷,始終係一個獨立的個體,實驗發現貓冇對自我self-awareness的理解,同其他動物不同,對好多事情都漠不關心。貓的哲學係一種selfless egoism,只係care for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y love,no image of themselves they seek to preserve and augment。咁其他阿米巴變形蟲應該係最快樂,寄蜉蝣於天地,細菌病毒都係活出自然,佢地係咪又係good life?


作者認為good life need not embody any idea,反對古典倫理學認為人應該為道德而活,追求美好的價值,good life就係要fulfil its nature,接近禪宗所講的no mind,being fully absorbed in what you are doing,最勁係貓love human beings但唔係need them or feel any sense of obligation to them,憑impulse而享受活著,對死亡睇得好開,唔會覺得人生悲慘,accept life as a gift。作者再指出good life係the life that you are fulfiled,似Spinoza講既conatus,努力於保存自我就是萬物的本性。我諗好多動物都係咁,另外只係作者覺得貓係accept life as a gift,事實上貓對於gift可能係咩唔知。


作者比讀者既忠告係要活得像貓,wanting nothing beyond the life you lead同埋living without consolations,如果唔得就live with a common life,搵d野盡量令自己分心,可以試下contemplation,一種sensation of life itself。


問題係如果點解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係一種執著而唔係good life?貓係咪因為咩都唔做所以快樂?貓的生活方式又係咪適合所有人呢?


作者提及有關貓的生活方式其實好多動物都有,呢點我始終覺得本書換邊隻動物都差唔多,咁我地又係咪要效法動物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呢?好有道家的影子。


作者認為正因為人類太多追求反而離美好人生愈黎愈遠,但其實思考美好人生可能本身已經得到快樂,有追求未必不妥。


最後作者的結論係做唔到貓哲學就live a common life更加係不知所云,唔知道作者究竟對於自己的論點是否認同,書中沒有太多論證,只是將一些老生常談包裝,道貌岸然,叫人放下執著,放棄太多追求,如果要像貓一樣無所事事才是美好人生,我想許多人會寧願痛苦地思考著,追逐自己的夢想超越自己。